寧可炸掉房子 也不會降價賣給老百姓
說這個案例,是因為最近看到太多的高利貸炒錢崩盤慘案了:以廣東、四川、浙江、江蘇為最多,說高大上點,叫民間金融,說符合實際點,我叫他民間炒錢龐氏騙局。卷入其中的民間公司基本上不是擔保、小貸,就是理財公司、P2P平台,或者小型開發商,參與者大多沒什麼金融常識,也沒什麼經濟意識,對“風險”二字完全不認識,眼裡就一樣東西:高利,一開口就跟你談三分的利,四分的利,說二分的利那都叫沒本事。
從各種炒錢公司崩盤的模式來看,我把它們歸納為這麼幾種:
第一種,有自己的故事和題材的,一般不是在內蒙古或新疆某個你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有個礦,就是在某個三四線城市城郊結合部有塊地,要不就跟你說能搞到齊白石范曾達芬奇梵高的畫,坐等升值。玩的人是真誠相信,如我上面提到的案例,他是真誠相信那是一樁事業,只要把錢交給他,他就讓你賺更多的錢。這種人一般剛開始是認真的,到中間撐不住了,就半真半假了,到最後,為了苟延殘喘,徹底淪為蒙人。
第二種,一般都曾經有個實體,資產型公司,相對有錢,比如開發商,在資產泡沫大起時,他看到了資金與資產之間互動加杠杆的套利空間,就開始玩資金了,弄個擔保或小貸公司,用融來的錢買資產,用資產質押再融資,再買資產,如此循環。手筆很大,門面也很大,資金動員能力強,欺騙性也很強,這種公司一般在全國多個開發區都有塊地,這裡那裡有個礦,有點物業,再以低價買來真真假假的黃花梨或字畫什麼的,做大資產。攤子大,鏈條長,杠杆高,資金鏈緊,一旦資產價格有個風吹草動,就會崩,而這種公司一旦崩掉,往往波及面廣,債務黑洞極大。
第三種,沒什麼實力,看見別人炒錢眼熱,也糾集個理財或擔保公司,這種公司好的一般做影子銀行的下游,相對安全,差的就做了前述兩種公司的下游,為他們找錢,自己居間,吃上下游資金價差,一般他到手的資金到在2分以上,再3分4分倒給別人,等到別人一崩,他也跟著就倒了。這種等級的公司做業務,一般連哄帶騙,信用不高,只能在熟人圈子裡騙,最後上當的多是鄉親、親戚、同學、朋友,通常叫殺熟。
最後一種,一上來就把自己定位成龐氏騙子,以高利誘惑那些貪婪的人。這種人一般先弄個P2P平台,發個理財產品,給出來的利率高得讓你心跳。他們騙一波錢到手後,就騙下一波,用第二波騙到的錢,付第一波錢的利息。那些拿到高利的人感覺到了誠信,就拿更多的錢往裡砸。等到第三波融資到手,龐氏騙子就玩人間蒸發。目前這種龐氏騙子已經開始進化了,不再是龐氏玩法了,直接開騙:還是用P2P平台,還是高利開誘,但騙到第一波錢後,立刻卷款逃跑,至多花大錢買個法人替他坐牢。
這裡給個經典案例吧,央視不久前報的:深圳金鼎祥投資公司,有一個理財分紅產品收益驚人,月利息高達10%至12%,投資人剛開始每個月都能按時拿到對方承諾的利息,後來不惜幾千萬幾千萬往裡投,之後,這家公司突然失聯,將近十萬投資者所有投資“化為烏有”。
3、對民間資金的引蛇出洞
為什麼突然湧現了這麼多各式各樣的高利貸公司呢?這全拜四萬億大投資所賜。
2008年11月四萬億大投資推出後,金融機構差不多哭著喊著往外貸錢。多少年來只見你求銀行,什麼時候見過銀行求過你?但這時侯,銀行有政治任務,要把錢放出去,倒過來了。當時貸款人稍微弄點資料,別讓銀行臉上太過不去,就把貸款拿了。事情就有這麼誇張。
一轉年,到2009年上半年,經濟形勢看看有點穩了,銀監會就開始出手,要往回收了,時間是當年7月份,銀監會發一個內部征求意見稿,要管一管這信貸口子。風一吹,股市就見到了6000點大跌以後的高點:3478點。
這時候其實大家都醒過來了,對金融危機的恐懼也過去了,都琢磨著貸錢來玩兒了,但央行已不給你機會了,2010年,央行出台政策,對信貸實行總量控制,而且是按季給額度,雖然貸錢凶猛,但一下子有了上限,銀行差錢差得直叫喚,一般到4季度,銀行基本上就沒錢放了,額度用完了。
央行銀監這一著,等於是給地方打了一記悶棍。4萬億大投資出來以後,各地政府規劃配套的投資達18萬億之巨。本來中央還怕地方政府拿著捏著不敢投,但地方政府才不管呢,好比一人早就想進賭場,一直被爹管著不敢進,現在爹讓去了,他還怕把家產輸光嗎?但地方政府的玩法很快就把爹給嚇著了,這是“崽賣爺田不心痛”的節奏嘛,所以就出手勒著點韁繩,這一勒,問題又來了:18萬億攤子已經鋪開了,不給錢就等著爛尾。爹你就看著辦吧!
要說這時候國際經濟形勢還沒完全穩住,美國還一輪一輪的搞QE呢。中央真要是把錢袋子口子扎緊了,經濟出了問題誰負責?但不扎緊錢袋口子,金融系統鬧崩了,那更不好收場。怎麼辦?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