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崛起"豎店":新型城市革命由短劇點燃

在中國的文化地圖上,鄭州的標簽向來穩重——中原腹地、商都古城、交通樞紐、人口重鎮。誰能想到,如今這個曾以歷史聞名的城市,竟悄然改寫了影視產業的地理坐標,成了全國最炙手可熱的短劇拍攝中心,被業內稱作“豎店”。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鄭州的短劇市場已經進入快車道:800多家制作公司,3萬人從業,年產值23億元。劇組的開機密度高得驚人,有業內估算,每天同時拍攝的劇集超過100部。更離譜的是,演員的日薪能飆到1.5萬元,攝影燈光團隊也成了香餑餑,日薪兩三千元早已是基本行情。
一切看似突如其來,其實水到渠成。

鄭州的第一步,是趕上了“信息流廣告+短視頻”這股風潮。最早的短劇,只是披著劇情外衣的產品廣告。但這個起點,反而成了優勢——懂流量,懂變現,懂平台算法。當其他城市還在摸索影視與流量的結合方式時,鄭州的團隊已經開始優化劇本、投資設備、鋪設基地,硬生生把“廣告段子”打磨成了“內容產品”。
更關鍵的是,鄭州沒把短劇當小打小鬧來看。各級政府快速出招,從劇本創作到人才培訓,從拍攝補貼到版權保護,樣樣有政策,事事有回應。
航空港區搭建起數字影棚,傳統家裝市場也主動轉型“影視基地”,甚至連老舊商場也被改造成短劇拍攝場地。拍一部短劇,不再需要東奔西跑,交通、場地、後期制作在鄭州一站式搞定。
這種城市級的產業聯動並不多見。它不僅催生了新的就業形態,也為鄭州贏得了新的文化標簽。導演、編劇、演員、燈光、美術——整個影視鏈條正在鄭州形成閉環,短劇不再是“低配網紅視頻”,而是在逐步建立工業化流程和審美自覺的新門類。

不過,鄭州的短劇奇跡還只是開始。官方的目標是,到2027年全市短劇市場邁入百億量級。對比6.6億全國用戶、每天101分鍾的人均觀看時長,這個目標並不遙遠。而背後,是一個城市在傳統中找到了創新的出口,在產業轉型中捕捉到了文化表達的新機會。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