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 老伴走後,獨居的女性多半能長壽
如圖,日本女性的壽命排名為已婚女性 78.65歲、離婚女性80.91歲、未婚女性 81.64歲、喪偶女性 91歲。
可見喪偶女性的平均壽命,的確斷崖式領先其他群體。
當然,日本的社會風氣是女性多為全職主婦,且家庭地位低下,需要做丈夫的保姆和出氣筒,這點和我們是有差異的。
但遺憾的是,我國暫時沒有相關統計。
我僅能從我國人口普查給出的女性在配偶去世後能存活大約15年,以及2020年我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4.7歲這兩點數據,不准確地得出89.7歲這個年齡。
雖然沒有日本那麼誇張,但同樣可以證明“喪偶女性最長壽”這個觀點了。
至於個中原因,我分析主要有以下3點。
第一,少了不愉快,情緒更好
如果夫妻感情好,那大多數人面對老伴的離世會非常悲痛;
但如果感情沒那麼好,或者這段婚姻本身讓女性受了很多委屈,造成很多消耗,伴侶的離開,可能更是一種如釋重負。
之前在鳳凰網上,看過一個80歲奶奶的受訪視頻。

在采訪中,奶奶說:“現在我一個人生活了,經常會擔心自己摔倒沒人知道。”
但即使如此,當記者問會不會懷念老伴時,她還是連連擺手,表情痛苦。
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帶給人的傷害,可見一斑。
第二,多了自由,能更好地為自己而活
之前有婚戀機構給出數據,80%以上的老年單身群體有再婚意願,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男性,女性在這方面興致不高。
有些受訪女性甚至直接表示:“為什麼要再找,伺候人還沒伺候夠嗎?”
我們這代人且不論,但是上一代人,大多的確都是女性操持家事、關懷家人居多。
再加上男性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更多, 身體衰老也更快,也難免更需要女性花費精力照料。
無形中,很多女性就這樣被“枷”住了。
所以,失去伴侶,固然會帶來失序和無措感,但也切實減輕了生活負擔,讓日子更加自由。
第三,敲響警鍾,更明白健康的可貴
人勸人是勸不明白的,遇到事才能真的警醒。
之前刷到一個新聞,兩口子從結婚起就不注意生活習慣。
經常夫妻倆一起熬夜、吃垃圾食品,還動不動就加餐吃夜宵。
年輕的時候還好,隨著年齡增長,兩人的身體都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
結果,小病成大災,剛過六十,男方就因為一場急病去世了。
送走老伴後,女方便一改從前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堅持運動,調養身體。
一晃十幾年過去,她的脂肪肝、心臓病,現在都好了,人也精神多了。
就像她說的那樣:“身體好了,心才有力量走出悲傷,也才能讓逝者放心,讓兒女們不擔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女性擁有強大的生活自理能力,善於表達情感的特質,以及更高的心理韌性。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