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 老伴走後,獨居的女性多半能長壽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前幾天,在抖音刷到一個演講,其中有個觀點很有意思。




評論區裡,大家各執一詞,有人贊同,有人反對。

但大家要麼是講自己聽過的事,要麼是憑空臆測,都拿不出什麼有力的證據。

出於好奇,我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最終尋找到了兩項比較相關的研究。

一項是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和馬丁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進行的一次研究。

研究發現,喪偶的女性通常過得很好,比仍有配偶的女性活得更久,而喪偶的男性則往往去世得更早一些。

另一項,是日本(專題)厚生勞動省給出的數據,數據顯示,喪偶女性平均壽命為91歲,是最長壽的群體。

東西方兩個國家,在不同的國情、文化和制度的情況下,居然巧合地達成了一致,不得不引人深思。

究竟為什麼,老伴去世以後,女性多半能長壽呢?



為什麼老伴走後

女性多半能長壽

從文化、地理位置和生活習慣來看,日本和我們相對更接近一些,參考性也大一些。

這裡便引用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為例。



(藍、黃、紅、綠分別對應未婚、已婚未離異、已婚離異和已婚喪偶群體的平均壽命)

如圖,日本女性的壽命排名為已婚女性 78.65歲、離婚女性80.91歲、未婚女性 81.64歲、喪偶女性 91歲。

可見喪偶女性的平均壽命,的確斷崖式領先其他群體。

當然,日本的社會風氣是女性多為全職主婦,且家庭地位低下,需要做丈夫的保姆和出氣筒,這點和我們是有差異的。

但遺憾的是,我國暫時沒有相關統計。

我僅能從我國人口普查給出的女性在配偶去世後能存活大約15年,以及2020年我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4.7歲這兩點數據,不准確地得出89.7歲這個年齡。

雖然沒有日本那麼誇張,但同樣可以證明“喪偶女性最長壽”這個觀點了。

至於個中原因,我分析主要有以下3點。

第一,少了不愉快,情緒更好

如果夫妻感情好,那大多數人面對老伴的離世會非常悲痛;

但如果感情沒那麼好,或者這段婚姻本身讓女性受了很多委屈,造成很多消耗,伴侶的離開,可能更是一種如釋重負。

之前在鳳凰網上,看過一個80歲奶奶的受訪視頻



在采訪中,奶奶說:“現在我一個人生活了,經常會擔心自己摔倒沒人知道。”

但即使如此,當記者問會不會懷念老伴時,她還是連連擺手,表情痛苦。

一段不愉快的婚姻,帶給人的傷害,可見一斑。

第二,多了自由,能更好地為自己而活

之前有婚戀機構給出數據,80%以上的老年單身群體有再婚意願,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男性,女性在這方面興致不高。

有些受訪女性甚至直接表示:“為什麼要再找,伺候人還沒伺候夠嗎?”

我們這代人且不論,但是上一代人,大多的確都是女性操持家事、關懷家人居多。

再加上男性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更多, 身體衰老也更快,也難免更需要女性花費精力照料。

無形中,很多女性就這樣被“枷”住了。

所以,失去伴侶,固然會帶來失序和無措感,但也切實減輕了生活負擔,讓日子更加自由。

第三,敲響警鍾,更明白健康的可貴

人勸人是勸不明白的,遇到事才能真的警醒。

之前刷到一個新聞,兩口子從結婚起就不注意生活習慣。

經常夫妻倆一起熬夜、吃垃圾食品,還動不動就加餐吃夜宵。

年輕的時候還好,隨著年齡增長,兩人的身體都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

結果,小病成大災,剛過六十,男方就因為一場急病去世了。

送走老伴後,女方便一改從前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堅持運動,調養身體。

一晃十幾年過去,她的脂肪肝、心臓病,現在都好了,人也精神多了。

就像她說的那樣:“身體好了,心才有力量走出悲傷,也才能讓逝者放心,讓兒女們不擔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女性擁有強大的生活自理能力,善於表達情感的特質,以及更高的心理韌性。

這種特質,能幫助她們比男性更快地走出喪偶的悲痛,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

大概也正是這樣強大的心態,才能幫助女性在喪偶後更快調整過來,繼而放下情緒、享受自由、追求健康,擁有更長的壽命。



晚年喪偶的人

最難渡過的是陣痛期

雖然上文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喪偶與長壽的關系,也舉了一些獨居後生活反而更好的例子。

但這並不是說,老伴走了是一件無關痛癢的事情。

歸根結底,無論男女,另一半的離世終究是令人感傷甚至悲痛的。

而這種被負面情緒包裹的時期,就是所謂的“陣痛期”。

根據《中國老年心理健康報告》,喪偶人群中,約有35%-45%會出現明顯的抑郁症狀,約30%的人表示感到“生活失去了意義”。

總要先捱過了,放下了,看開了,未來才會慢慢變好。



可能有人看過凌奶奶和吳老師的故事。

年輕時,吳老師在武漢一所中學教音樂,凌奶奶每次倒班,吳老師都會騎自行車送她去廠裡,下班了再接她回家,風雨無阻。

類似這樣的溫暖片段,在他們的婚姻中,還有很多處。

正是這樣的伉儷情深,導致吳老師2020年去世後,凌奶奶一度悲痛欲絕。


看到老家具、老地方,甚至吳老師愛吃的飯菜,都會觸景生情。

為了緩解思念,老凌開始用手機寫隨筆,回憶往事,也記錄當下的心情。

後來,在兒媳的鼓勵下,她給自己注冊了個賬號,取名“凌奶奶的隨筆”,隔三差五更新一篇,沒想到竟意外地受歡迎。

許多年輕人都在評論區留言,向凌奶奶傾訴,尋求她的解惑。

就這樣寫隨筆、發隨筆、回復網友的評論,凌奶奶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快樂。

再加上她愛好豐富,身體也還算硬朗,時常和姐妹們K歌、聚餐、郊游。

孩子們也孝順,有空了會帶她去各地旅游,忙碌時也會回家看望她,喝一碗她煲的蓮藕排骨湯。

就這樣,雖然凌奶奶還會不時想起吳老師,但那份悲痛已經淡化了,更多的是一種懷念和追思。

生活中,還有很多像凌奶奶這樣的,被困在回憶裡良久的寡居老人。

越是生前和伴侶關系密切的,越難度過這段難熬的時光。



倘若不幸陷入了這一階段,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自救。

讓自己忙碌起來,分散注意力,多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填充掉時間的空隙。

其次,允許自己的脆弱,學會向子女、親友們求助。

人與人是難以感同身受的,試著直白說出自己需要的幫助,才能更好地走出悲痛。

最後,記得重建生活秩序,不要讓人生失序。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過日子,一切平常的事都好好去做了,人才能慢慢好起來。

誠然,回憶是難割舍的,但也萬不可任其變成囚牢,囚禁余生的光陰。



人生下半場

拼的是這4樣東西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生死無常,歲月難防,人生如此,我們唯一能決定的只有自己。”


的確,許多事非人力所能改變,再厲害的人,也只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不愧己心。

這篇文章,講了許多“死”事。

但就像葬禮是辦給人間看的一樣,講死,本質上也是為了給活人以啟示。

老去是注定的,生死是難料的,但我們可以早做准備,提高我們對衰老和意外的抵抗能力。



特別是以下4件事,一定要做到,別不信。

1、養好身心,生活才有了基礎。

身體和心態的健康,是生活的兩塊基石,二者之間,也是彼此相輔相成。

身體上,注意生活習慣,調整好飲食運動。

心態上,凡事想開一點,有情緒及時疏導,有壓力盡早釋放,不受冤枉氣。

說起來,都是一些常規的,簡單的東西。

但最基礎的事情做好了,收益往往是最大的。

2、堅守愛好,為靈魂保留滋養地。

每個人難免都會有一刻覺得,活著真的挺沒勁的。

過著重復的日子,應付著類似的麻煩,不明白生活在為誰而活。

可如果你頻繁有這種感受,那就意味著,你的人生在你眼裡失去了意義。

這時,你需要一個不帶任何功利性的,純粹因為熱愛而堅持的愛好。

這種愛好不一定有用,但它能給人一片喘氣的空間,能讓你覺得你在為自己而活。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平日裡那些不起眼的小愛好,會在暗中連接成線,相互交織,鋪成牢牢的網。

當你對生活絕望的時候,他們就能接住你,成為你生命的庇護所。”

在忙碌中守住愛好吧,你的靈魂需要它來滋養。



3、維系圈子,人便不至於太孤獨。

人是社會性動物,這點毋庸置疑。

雖然十點君一直提倡大家精簡社交,縮減圈子,享受獨處。

但人生中,總有三兩個好友,是值得請入生命,長久維系的。

無事時,一起消磨時光,談天說地。

真到瀕臨崩潰處,有個人能讓你放下防備去哭,比什麼都珍貴。

4、攢足家底,提供物質基礎和安全感。

之前看過一個街頭采訪,有位71歲的奶奶說:

“有錢才算養老,沒錢只是賴著不死。

有錢你一個人住也開心,去看看兒女也不招人煩,沒錢了去親生子女家住都是寄人籬下。”

的確如此。

心態可以慢慢養,興趣和朋友也不難得,可攢錢這件事,真要立刻行動才行。

無論是為了當下有底氣,還是老去能從容,有一份夠用的家底,都是人生的必須。



多項研究表明,男女性的壽命差仍在持續拉大,到2035年,我國男女性的預期壽命差可能增至7年。

雖然不願這麼講,但送走伴侶後獨自度過晚年的人,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

可就像余秋雨說的那樣: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生選擇。”

在緩緩走向衰老的路上,我們能做的,唯有不斷找到正確的選擇,堅持下去。

畢竟,晴雨莫測時,能擁有一把傘,一定要好過赤手空拳。


1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
    評論1 游客 [辛.香.氏.說] 2025-06-08 11:00
    I believe that the first one of a couple to pass is the lucky one who has someone on his or her side of sick bed for his or her last minutes. There is no real meaning to live several years longer than others if the quality of lives have already deteriorated and can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Passing before too bad is a lucky one. Good luck!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