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出軌門女主受質疑:"4+4"教育淪為特別通道?

主管部門與相關醫學院校有必要檢討其中可能存在的涉及教育公平、職業倫理與醫療安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制度修補與完善工作,回應公眾的疑問。4+4項目應該更加規范透明,或許可以由有更高公信力的第三方進行筆試,提高考試錄取的公信力。
近日,中日友好醫院醫生出軌事件連續幾天熱搜不退,即便在院方宣布處分決定後依然余波蕩漾。公眾更關心的議題,不是那點桃色緋聞,而是涉事醫生的醫德問題,以及更重要的教育公平、學術誠信等問題。
據媒體報道,涉事女規培醫生董某瑩的學歷殊為“亮眼”。她本科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經濟學專業,2019年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即“4+4”試點班,2023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工作,再進入中日友好醫院進行規培學習。
董某瑩的這份履歷,引起外界諸多質疑。中國的醫學教育,通常是5年制本科,3年制碩士,3-5年博士。也有高校實行5+3本碩連讀、8年本博。但無論哪種培養路徑,都要求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學習醫學。
而“4+4”試點,則是從非醫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中選拔部分學生,通過4年醫學教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官網顯示,其“4+4臨床醫學試點班”始於2018年,起初生源限於國內幾所頂尖高校,2019年起放寬至部分國外高校非醫學畢業生。董某瑩正是2019年通過這一項目進入協和醫學院。
協和並不是國內第一家試點4+4醫學教育的醫學院,目的是“推動醫學教育與多學科融合”“建設世界一流醫學院”。這一做法也是參考了美國醫學教育的做法。美國的醫學院沒有本科階段教育,只從其他專業本科畢業生中招生,經過4年學習,獲得“醫學博士(Medicine Doctor)學位”。
國內的4+4醫學教育,表面上學習了美國的做法,但錄取難度不可同日而語。美國本科畢業生要考醫學院,必須事先完成“醫學先修課程”(pre-mad),通過號稱“全美研究生入學最難最痛苦”的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拿到MD學位後,還要經歷一到三年的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階段後,再通過美國醫生執照考試(USMLS),才能最終成為醫生。
而國內的4+4項目,雖然也要求在本科階段生物學、化學、物理、數學等課程修夠一定的學分,但是其招生中的筆試、面試等過程,都是由醫學院校自行組織。另外,協和的招生簡章顯示,申請4+4項目需要2名醫學相關學科的副教授以上人員的推薦信。不少網友認為,一個非醫學專業的學生,如果沒有深厚的人脈資源,要找兩個醫學專業的副教授寫推薦信恐怕不容易,總不能掛個專家號讓專家給寫封推薦信吧?
說回到董某瑩,她的經歷還有很多疑點。比如,網傳她被協和錄取時是“內科學”專業,但學術論文數據庫信息顯示,博士論文內容與影像學相關。她還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一篇有關膀胱癌臨床指南的論文,名列其後的,是一眾泌尿外科的醫學大佬。
畢業後,董某瑩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即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泌尿外科工作。內科、影像、外科間旋轉自如,令人驚歎。這自然引起外界對董某瑩學術水平與專業能力的質疑。而事件爆發之後,知網上已經搜不到董某瑩的論文,這也進一步放大了外界的疑問:董某瑩究竟真的是全能型人才還是“資源咖”?
如果說,真有本不具備學術水平與專業能力的人憑借“4+4”走捷徑,那恐怕是對教育公平的踐踏,也是對醫生職業倫理的不尊重。而公眾也擔心,非醫學專業的本科生,能否學好醫學。協和醫學院往年的4+4招生錄取名單顯示,有些學生本科學習的是外語、新媒體、經濟學等專業,這些專業一般是不學習生物、物理、化學等課程的,他們的醫學水平能和那些學習了8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同行一樣嗎?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