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翌:《蠻好的人生》到底是怎樣的人生?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當鏡頭掃過外灘璀璨燈火,這部劇也完成了對於所謂人間煙火,對“地氣”的終極詮釋。這或許就是此劇給予時代的精神饋贈: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守住底線之上的熱情、真誠和善良,便是凡人所能抵達的最好,便是蠻好了。



《蠻好的人生》熱播似意料之外,追上劇後,深知是情理之中——中女胡曼黎與菜鳥薛曉舟攜手剖開了當代都市人金玉在外的生存假面,在“有房有車有娃”與“三無社畜”的鏡像困境中,折射出中年重啟的陣痛,也映照著年少出發的迷惘,重新定義了“接地氣”的現代內涵——所謂很上海的“蠻好”兩字,實則是當下人在社會中踉蹌前行的生存省悟。


上海題材的影視作品曾長期陷入兩極分化:抑或是第五代導演鏡頭下浮光掠影止於傳說的“洋涇浜大上海”;抑或是春晚小品中帶有諷刺化的市井小市民符號。而《蠻好的人生》則找到了第三種表達——“夾生滬語”中的“地氣摩登”。




和拖沓注水的古偶劇相比,劇中事件迭出,全然是生活寫照: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至於熱評中關於“接地氣”一說——並非指具體的言行、外在的性格缺陷,而是中年人也好,新入職的年輕一代也罷,無關階層,不講出身,各個人所面臨的人生境遇就是地氣。職場跌宕,家人病老,失業失婚,誰的人生都得面對一本家家難念的經。人人會走過下坡路,不論是新社畜薛曉舟,還是老江湖胡曼黎,誰不想日子過得舒心,而誰又不得不面對日子裡層出不窮的狼狽不堪。


過往影視劇中的“接地氣”往往被簡化為物質匱乏的表面行為,《蠻好的人生》則用更現實的筆觸消解了這種刻奇化表達。年近不惑的中女胡曼黎一夜間從高調的銷冠淪落,接二連三遭遇職場背叛、婚姻破裂,甚至還有親子隔閡,但劇中少有一哭二鬧,卻用高速剪輯呈現她在地鐵背條款、在茶水間吃自熱火鍋;一身奢牌,算計著在五星級酒店消費一套下午茶約見一下午客戶;供著豪宅,但在高檔超市反復比對車厘子價格;咬牙付了兒子的冬令營,又在小菜場討價還價……“去悲情化”地用狼狽日常來表達海派文化的實用主義——正如胡曼黎教育薛曉舟:“哭能解決啥?保單不會自己飛過來!”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