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級IP《不眠之夜》為中國演藝產業持續"上新"

“駐演8年多的《不眠之夜》,竟然煥新啦!”上周末,董明海第402次走進位於靜安區的“麥金儂酒店”,發現熟稔於胸的劇情有了新的展開。作為該劇的“骨灰級”觀眾,他的第一反應是驚訝,而後是狂喜:“新版把原本只存在於台詞或場刊上的人物故事,具象化在我的面前,太真實了。獨一無二的上海版,值得反復刷。”
作為首個在亞洲落地、國際級制作的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上海版顛覆了當年的中國演藝市場。該劇於2016年投入運營以來,累計演出場次近2200場,項目收入逾5.4億元,觀眾超過64萬人次。出品方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以下簡稱“文廣演藝”)以《不眠之夜》為核心,打造“演藝型商業綜合體”的運營模式,以優質演出為引流入口,疊加零售、餐飲和娛樂業態,擴大演出的邊際收益,獲取內容的溢出效應。彼時彼刻的《不眠之夜》開創了中國沉浸式產業的先河。

今年4月,《不眠之夜》特別版啟幕,通過“深度互動”與“經典敘事”雙軌設計,為觀眾提供“千人千面”的多樣化沉浸式體驗。申城成為這一現象級IP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的唯一駐演城市,開創文化IP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有機共生的新范式。“上海是一座不可思議的城市,這裡有來自全世界的觀眾,他們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激情與渴望。我們都不曾想過,這部作品可以於此扎根8年之久,未來它將繼續探索和成長。”《不眠之夜》上海版導演兼藝術總監菲力克斯·巴雷特說。
一道“必答題”
“最初,我被‘打破第四面牆’的推廣宣傳吸引,才買了《不眠之夜》的預售票。沒想到,它打開了沉浸式的新世界。這幾年光看劇的門票就花了近30萬元,還是意猶未盡。”董明海告訴記者,那時候住在毗鄰“麥金儂酒店”的新閘路,看劇是順路;幾年後搬家到普陀區,仍常去“麥金儂”看戲;有時還從工作的張江專程坐地鐵趕過去——刷《不眠之夜》已變成了習慣。“戴上白色面具,走過曲折長廊,仿佛闖進別人的夢裡。那種虛幻又真實的神秘感,一下子就觸動了我的好奇心。”
《不眠之夜》的故事主線改編自《麥克白》,有倫敦版、紐約版等多個版本,上海版則融入《白蛇傳》等中國本土文化元素。全劇有20多位主要演員,幾乎每個演員身上都有一條故事線,不同的故事線平行又相互串聯,再加上電影級別的舞美設計、零距離的舞蹈張力,提供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觀眾戴上面具,變身“隱形人”,不僅能自由選擇觀劇路線,還可能參與演出並形成新的“劇情點”。沉浸體驗提供的臨場感、交互性、想象力,促使作品與觀眾之間建立深刻聯結,反復刷劇成為許多劇迷的“必選項”。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