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1萬變成還幾十萬 護士陷高利貸陷阱
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電子借條形式的高利貸套路及亂象。這類借貸不僅年化利率高達6000%,甚至連約定的放貸人都可能不是“活人”:其中借貸寶、人人信等平台成為這類亂象的重災區,而且由於缺乏監管,原本提供借貸簽約服務的平台,甚至湧入大量犯罪團伙。
根據公開報道,被這類高利貸“圍獵”的人群,通常是因征信瑕疵、收入不穩定或缺乏抵押物,被持牌金融機構拒之門外的借款人。去年年底,36歲的護士蘇巧就被幾萬元欠款難倒了,網上一群陌生的放款人主動找上了她——她的第一筆貸款僅借了一萬元,本以為能解燃眉之急,卻把自己推向了更深的泥濘。
倒計時
回頭看,蘇巧一步步陷入深淵的起點,只是三萬塊。
那是去年11月29日,朋友來催債,這筆錢她為了周轉已經借了一段時間,如今到了約定的還款期,對方急需用錢,她一下子拿不出,也不好意思再推脫。
正發愁時,微信彈出一條好友申請:需要資金周轉嗎?陌生人通過手機號搜索試圖加她好友。她以前向來直接忽略的信息。但這次,她點了“通過”。
她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了。多年的負債已經掏空了積蓄,好強又愛面子的性格,也讓她一時張不開嘴找人借。況且這個陌生人開出的條件聽上去格外誘人:大額秒下,不上征信,無需審核,不用預繳費用。
後來她才知道,對方其實是個貸款中介。對方查看了她的征信報告、工作證、公積金等資料,很快又介紹了一位“財務”給她,負責接下來的放款流程。
和從未謀面的陌生人談錢,蘇巧一開始也是半信半疑。但當第一筆資金很快到賬時,她的疑慮便打消了大半。
財務表示資金充足,貸款額度一萬元起步。因為是首次合作,所以先放款一萬,讓她“試試流程”。借條也是線上簽署的——對方通過“人人信”APP發來一份“電子簽”鏈接。這是一個主打線上借貸撮合的平台,蘇巧第一次使用,雙方簽署完成後,他們之間就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借條,系統會自動生成合同文本。
那張借條上寫明:借款1萬元,期限7天,0利率。但資金並未通過平台發放,而是對方私下通過微信轉賬給她,到賬金額只有七千元。財務解釋說:這是“首次合作”的利息預扣,比例為30%。她覺得利息太高,對方卻說:“長期合作之後,額度會逐漸提高,利息也會越來越低。”
蘇巧沒來得及細想,東拼西湊地還上了朋友的欠款。與此同時,7天的還款倒計時也開始了。
財務們要求她用“打卡”的方式還錢——自借款首日起,每天中午12點前還上借款金額的10%,即1000元,最後一天再補齊余款。他們聲稱是防止她失聯,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分期追債方式。
這個原本只是為解燃眉之急開的口子,很快演變成了一個無底洞。對當時的蘇巧來說,7天內還清1萬元並不現實。“打卡”第三天,財務便“好心”提醒她:如果還不上,他們可以繼續給她下款緩解壓力。
不過,這位財務並不親自操作,而是讓她添加另一個“財務”的微信。就這樣,第二筆貸款很快到賬——額度是兩萬元,對方如法炮制般預扣30%的“砍頭息”,她實際只收到一萬四。再“打卡”還2000元,蘇巧真正能動用的,也就一萬二。
她立刻用這筆錢去還清了第一筆貸款。可剛一結清,手上又空了。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個月,根據公開報道,被這類高利貸“圍獵”的人群,通常是因征信瑕疵、收入不穩定或缺乏抵押物,被持牌金融機構拒之門外的借款人。去年年底,36歲的護士蘇巧就被幾萬元欠款難倒了,網上一群陌生的放款人主動找上了她——她的第一筆貸款僅借了一萬元,本以為能解燃眉之急,卻把自己推向了更深的泥濘。
倒計時
回頭看,蘇巧一步步陷入深淵的起點,只是三萬塊。
那是去年11月29日,朋友來催債,這筆錢她為了周轉已經借了一段時間,如今到了約定的還款期,對方急需用錢,她一下子拿不出,也不好意思再推脫。
正發愁時,微信彈出一條好友申請:需要資金周轉嗎?陌生人通過手機號搜索試圖加她好友。她以前向來直接忽略的信息。但這次,她點了“通過”。
她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了。多年的負債已經掏空了積蓄,好強又愛面子的性格,也讓她一時張不開嘴找人借。況且這個陌生人開出的條件聽上去格外誘人:大額秒下,不上征信,無需審核,不用預繳費用。
後來她才知道,對方其實是個貸款中介。對方查看了她的征信報告、工作證、公積金等資料,很快又介紹了一位“財務”給她,負責接下來的放款流程。
和從未謀面的陌生人談錢,蘇巧一開始也是半信半疑。但當第一筆資金很快到賬時,她的疑慮便打消了大半。
財務表示資金充足,貸款額度一萬元起步。因為是首次合作,所以先放款一萬,讓她“試試流程”。借條也是線上簽署的——對方通過“人人信”APP發來一份“電子簽”鏈接。這是一個主打線上借貸撮合的平台,蘇巧第一次使用,雙方簽署完成後,他們之間就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借條,系統會自動生成合同文本。
那張借條上寫明:借款1萬元,期限7天,0利率。但資金並未通過平台發放,而是對方私下通過微信轉賬給她,到賬金額只有七千元。財務解釋說:這是“首次合作”的利息預扣,比例為30%。她覺得利息太高,對方卻說:“長期合作之後,額度會逐漸提高,利息也會越來越低。”
蘇巧沒來得及細想,東拼西湊地還上了朋友的欠款。與此同時,7天的還款倒計時也開始了。
財務們要求她用“打卡”的方式還錢——自借款首日起,每天中午12點前還上借款金額的10%,即1000元,最後一天再補齊余款。他們聲稱是防止她失聯,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分期追債方式。
這個原本只是為解燃眉之急開的口子,很快演變成了一個無底洞。對當時的蘇巧來說,7天內還清1萬元並不現實。“打卡”第三天,財務便“好心”提醒她:如果還不上,他們可以繼續給她下款緩解壓力。
不過,這位財務並不親自操作,而是讓她添加另一個“財務”的微信。就這樣,第二筆貸款很快到賬——額度是兩萬元,對方如法炮制般預扣30%的“砍頭息”,她實際只收到一萬四。再“打卡”還2000元,蘇巧真正能動用的,也就一萬二。
她立刻用這筆錢去還清了第一筆貸款。可剛一結清,手上又空了。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