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 中美競爭升級 東南亞國家左右為難
東南亞向來習慣在強權之間維持靈活與中立,但在當今的全球經濟秩序轉變中,這種”中間地帶”的戰略空間正面臨收窄壓力,特別是在中美競爭不再僅限於軍事與外交,而是全面蔓延至關稅制度、供應鏈控制與資本流通規則的當下。
從歷史上看,東南亞長期受惠於開放型全球化架構。冷戰後,美國雖未與多數亞細安國家簽署全面自由貿易協定,但市場的開放性為區域出口導向經濟提供發展平台。中國改革開放後迅速成為東南亞的主要貿易伙伴與基建投資者。“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逐漸成為多數東南亞國家的現實路線。然而,這種模糊中立策略在美中制度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當下,已愈發難以維持。
根據《東南亞態勢報告2025》,當被迫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選邊時,有52.3%的東南亞受訪者選擇美國,高於去年的49.5%。中國則從50.5%下滑至47.7%。這場看似微妙的信任位移,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外交風向變化,更是對制度風險與長期投資環境的再評估。
美國近日發布的一份對等關稅清單,其中聲稱越南對美平均關稅高達90%,泰國72%,馬來西亞47%,而美國將對這些國家實施的“折扣稅率”則分別為46%、36%、24%。這些數字反映出,美國已不再單純接受不對稱的貿易關系,而是開始以優惠稅率作為交換制度忠誠度的工具,將經濟政策武器化,進一步固化友岸外包戰略框架。
東南亞國家普遍面臨雙重依賴:中國提供基礎設施、廉價原材料與龐大市場,美國則掌握資本、科技與金融體系。這種分裂式依賴使得大多數國家在戰略態度上選擇觀望,但在制度壓力下卻不得不逐漸表態。例如,馬來西亞的選邊支持率有70.8%傾向中國,反映經濟上的依存;但對美關稅屬偏高,而美方卻仍維持24%的折扣稅率,明顯視其為“可談可拉”的國家。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樞紐與全球貿易節點,新加坡長年堅持制度中立與高透明度政策,不以意識形態劃線,而以制度品質贏得國際信任。新加坡不僅成功吸引跨國資本、保持科技與教育優勢,也在中美之間以可信賴的制度參與者角色,融入雙方的經濟結構。這種以制度輸出取代地緣選邊的戰略,展現小國如何以高質量治理化解外部競爭壓力。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雖擁有類似的地理與經濟條件,但因國內政治不穩與政策連貫性不足,至今未能塑造出與新加坡相當的制度公信力與國際吸引力。當中美對抗不再只是短期沖突,而是對全球制度架構的重塑,東南亞各國若無法迅速強化自身制度基礎,恐將在區域重組中失去主動權。
再從貨幣與金融制度層面觀察,人民幣在全球流通貨幣中僅占2.16%,遠不及美元的44.15%。中國雖為世界最大出口國,但金融市場封閉、資產流通性不足,導致經濟影響力無法轉化為真正的金融主導權。這也正是美國得以在當前制度博弈中持續施力的憑借。

當貿易壁壘不再是技術性安排,而是地緣忠誠度的體現;當資本流向與貨幣結算不再僅受市場驅動,而與制度信任度掛鉤;國際經濟秩序正朝向一種全新結構演進。未來,誰能提供穩定、透明、具預測性的制度環境,誰就有能力主導資本流動與供應鏈安排。
對東南亞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是否選邊,而是有沒有能力塑造與維護一套具備國際吸引力的在地制度體系。否則,即使再高明的平衡外交,也將在制度重構的浪潮中失效。這是一場全球秩序的重塑,不選邊不再是策略,而是一種奢侈。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從歷史上看,東南亞長期受惠於開放型全球化架構。冷戰後,美國雖未與多數亞細安國家簽署全面自由貿易協定,但市場的開放性為區域出口導向經濟提供發展平台。中國改革開放後迅速成為東南亞的主要貿易伙伴與基建投資者。“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逐漸成為多數東南亞國家的現實路線。然而,這種模糊中立策略在美中制度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當下,已愈發難以維持。
根據《東南亞態勢報告2025》,當被迫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選邊時,有52.3%的東南亞受訪者選擇美國,高於去年的49.5%。中國則從50.5%下滑至47.7%。這場看似微妙的信任位移,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外交風向變化,更是對制度風險與長期投資環境的再評估。
美國近日發布的一份對等關稅清單,其中聲稱越南對美平均關稅高達90%,泰國72%,馬來西亞47%,而美國將對這些國家實施的“折扣稅率”則分別為46%、36%、24%。這些數字反映出,美國已不再單純接受不對稱的貿易關系,而是開始以優惠稅率作為交換制度忠誠度的工具,將經濟政策武器化,進一步固化友岸外包戰略框架。
東南亞國家普遍面臨雙重依賴:中國提供基礎設施、廉價原材料與龐大市場,美國則掌握資本、科技與金融體系。這種分裂式依賴使得大多數國家在戰略態度上選擇觀望,但在制度壓力下卻不得不逐漸表態。例如,馬來西亞的選邊支持率有70.8%傾向中國,反映經濟上的依存;但對美關稅屬偏高,而美方卻仍維持24%的折扣稅率,明顯視其為“可談可拉”的國家。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樞紐與全球貿易節點,新加坡長年堅持制度中立與高透明度政策,不以意識形態劃線,而以制度品質贏得國際信任。新加坡不僅成功吸引跨國資本、保持科技與教育優勢,也在中美之間以可信賴的制度參與者角色,融入雙方的經濟結構。這種以制度輸出取代地緣選邊的戰略,展現小國如何以高質量治理化解外部競爭壓力。
相比之下,馬來西亞雖擁有類似的地理與經濟條件,但因國內政治不穩與政策連貫性不足,至今未能塑造出與新加坡相當的制度公信力與國際吸引力。當中美對抗不再只是短期沖突,而是對全球制度架構的重塑,東南亞各國若無法迅速強化自身制度基礎,恐將在區域重組中失去主動權。
再從貨幣與金融制度層面觀察,人民幣在全球流通貨幣中僅占2.16%,遠不及美元的44.15%。中國雖為世界最大出口國,但金融市場封閉、資產流通性不足,導致經濟影響力無法轉化為真正的金融主導權。這也正是美國得以在當前制度博弈中持續施力的憑借。
當貿易壁壘不再是技術性安排,而是地緣忠誠度的體現;當資本流向與貨幣結算不再僅受市場驅動,而與制度信任度掛鉤;國際經濟秩序正朝向一種全新結構演進。未來,誰能提供穩定、透明、具預測性的制度環境,誰就有能力主導資本流動與供應鏈安排。
對東南亞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是否選邊,而是有沒有能力塑造與維護一套具備國際吸引力的在地制度體系。否則,即使再高明的平衡外交,也將在制度重構的浪潮中失效。這是一場全球秩序的重塑,不選邊不再是策略,而是一種奢侈。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