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保养] 刘雯的"正义生意":带货500万,装修八套房
收获诸多人设带来的泼天流量后,刘雯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为一些饱受消费者质疑“货不对板”的商品站台。
而这些产品实际上多次遭到消费者投诉和媒体打假。比如,刘雯就曾把质量更差的“绵柔巾”说成“棉柔巾”,被网友评价“太薄太小”、玩文字游戏等;而她带货的枸杞,也被有的消费者吐槽“跟直播大小不一样,个头偏小”等,并且晒出枸杞和米粒的合照。
在走上“网暴企业”之路后,刘雯的带货收入也一路水涨船高。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刘雯短视频带货金额达到500万元,相比去年暴涨60倍。带货商品也从过去19元一条的内裤,变成高利润的白酒。1月15日,刘雯一场直播预计入账40万。

从曾经的劣迹主播到“正义主播”,刘雯活跃于互联网自媒体的四年里,突出一个“身份全靠自己给”,人设矛盾也没关系。比如前脚卖毫无资质的中老年理财产品圈钱,后脚就靠可以“仗义执言”地痛骂假货品牌;再比如,前脚可以不顾公众情绪,为了流量为新闻争议人物站台,后脚又和公众站在一起,变成为民请命的正义斗士。
在这基础上,刘雯变化的是自己的身份,不变的则是生意,和编造谎言、煽动对立的“财富密码”。
2、起底“刘雯们”的“流量密码”
这些年,互联网平台频繁出现与刘雯类似的网红主播,“刘雯们”也在短视频时代反复重生、敛取财富。
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设背后,“刘雯们”抓住的,正是短视频时代“漂白”的精髓。
精髓之一: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都不重要,只要抓住情绪就可以有流量。
浏览刘雯所谓的“时事点评”就能看出,看似覆盖了军事热点、全球大事、财经宏观等多个领域,其实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标题党+阴谋论+情绪至上。而对于那些社会焦点话题,她更是不遗余力煽动矛盾、挑唆对立、渲染情绪,抓住爱国、女权等热点,从中收获流量。
可惜,太阳底下无新事。情绪没有那么好煽动,普通人也没有那么好影响。刘雯的精髓之二,就在于通过捏造事实、散播谣言,影响分辨能力没有那么强的观众,假装“理中客”获取他们朴素的信任,再通过带货等手段反复对其进行收割。
这种半真半假的谣言,才是杀伤力最强的。
例如,对于日常生活内容,她披着科普的皮、行带货之实,用伪科学欺骗民众,留给无辜消费者“一地鸡毛”。
比如在她发布的一条《你买的阿胶糕,真的有阿胶吗?》,看似在科普,其实是为了带货自己推荐的产品。她的观点错漏百出,不少是诋毁其他企业或整个产业——为了带货羊奶粉,夸大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卖眼药水,诽谤行业产品存在质量隐患;甚至为了卖一条红内裤,都要专门出视频,把封建迷信内容包装成科普。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