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德語: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意志文學家、哲學家、美學家、自然科學家、批評家與政治人物,與弗裡德裡希·席勒同為狂飆突進運動與魏瑪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歌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他的作品對西方文學、政治及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德語: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意志文學家、哲學家、美學家、自然科學家、批評家與政治人物,與弗裡德裡希·席勒同為狂飆突進運動與魏瑪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歌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他的作品對西方文學、政治及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德語: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意志文學家、哲學家、美學家、自然科學家、批評家與政治人物,與弗裡德裡希·席勒同為狂飆突進運動與魏瑪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歌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他的作品對西方文學、政治及哲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學學習的結業階段作為候補官員來到了韋茨拉爾的帝國樞密法院。同年5月25日,他開始在帝國樞密法院實習。他住在韋茨拉爾的姑媽,同時也是樞密官夫人的朗厄太太(Susanne Cornelia Lange)給他介紹了一間房子,他就和在萊比錫求學時所認識的,萊比錫市長的兒子伯恩(Jakob Heinrich Born)住在一起。在經歷了與夏綠蒂·布夫之間的不幸的愛情之後,歌德於1772年9月11日離開了韋茨拉爾。
在使館秘書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於1772年10月底自殺後,歌德於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暫地重返韋茨拉爾。歌德認識耶路撒冷,後者的自殺是歌德創作《少年維特的煩惱》的起因。在這部小說中,歌德將自己與他傾慕的夏綠蒂·布夫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這是他通過與在耶路撒冷死前不久還與此人有聯系的人的談話而探究到的——融為一體。這部小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引發了感傷主義和狂飆突進文學運動。
約翰·克裡斯托夫·弗裡德裡希·馮·席勒(德語: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18世紀德意志文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與“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被認為為德語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古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