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咖,不要糖不要奶。」
然後出門拐個彎,
帶上一袋子生煎包子和饅頭回家。
都是生活,也都是風情。
02
和喝水一樣重要的
日常行為
看,在物資極為匱乏的年代,
都阻擋不了上海人爐子上,煮著的咖啡。
更何況是現在。
對於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來說,
咖啡沒有了太多的時代感,
更多的,是習慣和日常。
因為咖啡因的提神和清醒頭腦,
他們稱之為「續命水。」
「沒有咖啡,我的腦袋就很難醒過來。」
這從來不是矯情,而是很多人的生活必需。
一直生活在上海的小L說:
「形形色色咖啡館遍布上海各地,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和喜好。快節奏的生活裡,大家有個口號是咖啡續命,這已經是和喝水一樣重要的日常行為。」
而他自己,和小g一樣。
即便是在疫情居家隔離期,
也會和大多數在上海生活著的人一樣。
「咖啡開啟每一天,沒有咖啡的一天是沒有靈魂的。」
聽起來像空中樓閣,很容易被鍵盤俠指著鼻子罵。
但被罵,也要喝咖啡的。
小L舉了個例子。
「就像福建或者廣東,大家喜歡坐在茶桌上聊業務。」
但上海節奏比較快,
樓下咖啡館拿一杯咖啡,
或許比鋪一桌子茶具來得高效便利。
「畢竟,對於社畜來說,它比茶的提神實際效果好太多。」
另外,對於大多數現代人。
咖啡也比茶要來得松弛得多。
自然,咖啡豆子也有講究,
但終究是沒有茶的修身養性,要顧及得多。
就像,我永遠摸不透茶葉的行情和價格,
也常常搞不懂喝茶的禮節,
但卻可以隨手握一杯冰美,
方便又有效。
用越來越清醒的頭腦,
開始新一天的征途。
03
輕松點
真的沒那麼多主義
現在,咖啡文化早就不止於上海。
成都,也是咖啡館遍地。
包括在廣州的我們,
以及現在還在居家中的深圳小伙伴們。
也都渴望著,
在咖啡館的露天場和朋友喝一杯吧。
說不定,此刻看著推文,
已經默默下了單。
Manner、星巴克、瑞幸、%……
喝咖啡的人們,如數家珍。
這些年,
咖啡文化走入了無數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除卻「續命」和「社交同好」之余,
想來更多的,
是給了我們規律日常的一點生活樂趣。
在疫情開始後的第三年。
我們似乎無法再出遠門,
而那句「疫情後我一定要……」也漸漸變得遙不可及。
更能做的,應該是——
學會和疫情共存。
將日常與疫情共存,將生活方式與疫情共存。
在疲憊的生活裡,盡可能開出理想的花朵。
就像,
在《愛情神話》裡,
那個一邊修鞋,一邊磨豆子喝咖啡的小皮匠;
也像,
豆瓣上一條動態引發的「疫情文學體」的趣味和主張。
昨天,一個網友模仿卡夫卡的《變形記》,發了一條動態——
「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的小區的被封了。」
一時間,吹起了文藝青年們創作的號角。
紛紛轉發自己的改寫,掀起了一波「疫情文學」的高潮。
這也是一樣的嘛。
疲憊生活中的小樂趣。
其實,當那個咖啡熱搜出來之後。
沒點進去,就可以料想必定惡評重重。
不過是在疫情的特殊情況之下,
對於正常生活的一種渴望。
和一種與疫情共存的樂觀的,生活態度。
卻要被套上「精致利己主義」和「崇洋」的頭銜。
我也常常想,
若是一直無法學會,
尊重人家的生活方式。
那麼,這咖啡啊,
真的喝起來,挺苦的。
輕松點吧。
咖啡沒有錯,
喝咖啡沒有錯,
習慣喝咖啡更沒有錯,
我們一定會找到和病毒和平共存的方法,
但肯定不是,
不喝咖啡。
【版權說明】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愛情神話》劇照、微博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