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相關] 7.7億平安信托延兌:被套牢的保險業務員投資者(圖)
被問及是否看過合同、資金流向是否知情,作為業務員,張潔和其他投資者的答案相同:“我連它是信托都不知道,哪裡會去問投什麼項目?”直到產品延期兌付後,張潔找到那位專員,質問對方當時承諾的安全性,專員才告訴她,自己其實也並不了解,是公司要他這樣去介紹的。
不規范的銷售
延期兌付後,投資者們追溯購買信托產品的整個過程,才意識到該產品的銷售其實存在種種問題。投資者們是通過“保尊寶”的渠道購買的產品,這是平安陸金所和平安壽險於2015年聯合打造的平台。
保險業務員們接受的培訓材料中,對此的介紹是,保尊寶提供的理財產品都經過專業的風控篩選,特供給壽險渠道客戶,歷史兌付率100%。材料還寫道,(給客戶)微信群發“平安金管家買保尊寶(陸金所優質理財)保證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收益高兌付零風險,讓你的錢生錢速度快一些”。

平安壽險公司保險銷售人員接受“保尊寶”高端產品培訓材料
“如果業務員意識到有風險,他不敢推薦給客戶,起碼自己不會買”,購買了福寧615號信托的祝融也是平安壽險的業務員,延期兌付帶給他家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300萬本金裡,只有150萬是夫妻倆這些年的積蓄,其他錢都是親戚朋友們湊出來的。此前,他從未想過培訓材料上的宣傳有誇大或誤導之處。他回憶,自己似乎看到過這款產品R4風險等級的標注,但專員沒有對此做介紹,將培訓重點放在從各方面論證安全保障和高收益上,沒人想到要去問,R4意味著什麼。
祝融在平安壽險工作十余年,他記得,平安很早就開始布局“綜合金融”,他平時銷售的產品雖以壽險為主,但也包括賣車險、財產險、理財、做普惠貸款等各種各樣的業務,他身邊的每個業務員幾乎都是這樣。
但從公司的層面來說,對風險早有規避,壽險業務員銷售其他金融產品,拿到的不叫“業績”,而叫做“推薦獎勵”,簽單業務員的工號在合同中也不會體現,“實際上和銷售沒有區別,這就是一個文字游戲”。張潔也表示,雖然叫做“推薦獎勵”,但不論是陸金所的專員,還是自己的直屬領導,都說這些產品他們是可以直接銷售的。

“陸金所”對銷售成功的平安壽險公司銷售人員進行現金獎勵記錄
早在2015年10月,保監會下發《關於嚴格規范非保險金融產品銷售的通知》,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不得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經相關金融監管部門審批的非保險金融產品除外,銷售符合通知要求的產品,從業人員也必須符合相應的資質要求。一名投資者提供的材料顯示,不完全統計中,有7名直接銷售了這款信托的壽險業務員均無信托產品銷售資質。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