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相關] 越來越多中產 賣了房子買保險(圖)
保險業經營情況表。圖 /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
年輕人買保險,不用勸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裡,楊丹丹能明顯感覺到彌散在咨詢者身上的健康焦慮、金錢焦慮和養老焦慮。保險不再只是中產家庭的選擇,年輕人也開始紛紛購買各種保險,從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到重大疾病險,甚至是養老年金險。
可以說,保險不再僅僅是一個金融產品,更成為年輕人面對生活不確定性的心理支柱。
“‘90後’和‘00後’大部分都是來咨詢意外險、醫療險和重疾險的。”楊丹丹說道。
她所經手的年輕客戶,有不少身體狀況復雜的群體,“甲狀腺癌、乳腺結節這些病,都很常見”。
“00後”王悅在本科讀書期間,為自己投保了包括醫療險、意外險、重疾險等在內的多份保單。“當時就覺得自己身體不太好就去買了,加上大學生群體本身風險水平低,因此保費很低,保額比較高,是很優惠的一個選項。”工作後,王悅還為父母配置了百萬醫療險,“主要就是買個安心”。
受疫情影響,接連錯過秋招和春招的孟雯雯在2022年陰差陽錯來到保險行業。沒入行前,她總覺得保險常和“騙人”綁定在一起。“家裡有親戚做保險代理人,總會拉著我爸媽買保險或是去產銷會上聽講座,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如果好的話,為什麼得這樣讓別人去買?”
在入行後,孟雯雯對保險的觀念完全變了,在現在的她看來,對於幾款保障性強且保費低的保險,每個人最好都要配置。
由於公司為其配置了團體保險,孟雯雯還給自己補充了額外的重疾險。“但凡離職,公司購買的保險提供的保障就會中斷。我額外購買的重疾險,只要不退保,能夠保終身;如果生病了,保額可以作為補充收入;若沒有生病,到期後可以取出全部保費。”
她補充道:“用利息來保障身體狀況,我覺得比較值。”
孔奕霏在兩年前也為自己加保了重疾險。
上一次投保,是在2016年,當時她接了個保險推銷電話,“稀裡糊塗”地就決定投保了,每月只需交幾百元保費,交十年保障二十年,保額16萬元。選擇加保的重要原因,是孔奕霏決定離職。
秉持著“可以裸辭,但不能讓未來的人生裸奔”的信念,像孔奕霏一樣的年輕人,甚至已經開始自己通過各類社交平台研究起了保險。

▲ 圖 / 小紅書上有關保險的分享帖
無論是現在,還是十多年前,早早為自己配置保險的年輕人,多是怕“萬一”的到來。
比如,楊丹丹自己的第一份保險也是在20多歲時購置的。2012年,楊丹丹的母親被查出乳腺癌,化療一次的費用是5000元。那時,楊丹丹剛工作不久,每月工資遠不到這個數。
同一病房裡,只有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患者時常唉聲歎氣,而有商業保險的另外三位患者,由於經濟壓力小,心態也都比較好。也是在那時,楊丹丹意識到了保險的重要性。但當時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投保的事情擱置了。
在經濟條件好轉後,楊丹丹相繼為自己和家人加保了各類險種,共計超過十份保單,每年需繳納近10萬元的保費。
李諾第一次給自己購置保險時間要更早些。2009年,他給自己選購了一款每年需繳納7000多元保費的重疾險,那時每月到手工資也不過才2000多。
問及原因,李諾回答說,就是“怕”,“那時經常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有人身患疾病,治療費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我那時一個月工資才2000多,根本不可能應對”。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 2023年12月年輕人買保險,不用勸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裡,楊丹丹能明顯感覺到彌散在咨詢者身上的健康焦慮、金錢焦慮和養老焦慮。保險不再只是中產家庭的選擇,年輕人也開始紛紛購買各種保險,從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到重大疾病險,甚至是養老年金險。
可以說,保險不再僅僅是一個金融產品,更成為年輕人面對生活不確定性的心理支柱。
“‘90後’和‘00後’大部分都是來咨詢意外險、醫療險和重疾險的。”楊丹丹說道。
她所經手的年輕客戶,有不少身體狀況復雜的群體,“甲狀腺癌、乳腺結節這些病,都很常見”。
“00後”王悅在本科讀書期間,為自己投保了包括醫療險、意外險、重疾險等在內的多份保單。“當時就覺得自己身體不太好就去買了,加上大學生群體本身風險水平低,因此保費很低,保額比較高,是很優惠的一個選項。”工作後,王悅還為父母配置了百萬醫療險,“主要就是買個安心”。
受疫情影響,接連錯過秋招和春招的孟雯雯在2022年陰差陽錯來到保險行業。沒入行前,她總覺得保險常和“騙人”綁定在一起。“家裡有親戚做保險代理人,總會拉著我爸媽買保險或是去產銷會上聽講座,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如果好的話,為什麼得這樣讓別人去買?”
在入行後,孟雯雯對保險的觀念完全變了,在現在的她看來,對於幾款保障性強且保費低的保險,每個人最好都要配置。
由於公司為其配置了團體保險,孟雯雯還給自己補充了額外的重疾險。“但凡離職,公司購買的保險提供的保障就會中斷。我額外購買的重疾險,只要不退保,能夠保終身;如果生病了,保額可以作為補充收入;若沒有生病,到期後可以取出全部保費。”
她補充道:“用利息來保障身體狀況,我覺得比較值。”
孔奕霏在兩年前也為自己加保了重疾險。
上一次投保,是在2016年,當時她接了個保險推銷電話,“稀裡糊塗”地就決定投保了,每月只需交幾百元保費,交十年保障二十年,保額16萬元。選擇加保的重要原因,是孔奕霏決定離職。
秉持著“可以裸辭,但不能讓未來的人生裸奔”的信念,像孔奕霏一樣的年輕人,甚至已經開始自己通過各類社交平台研究起了保險。

▲ 圖 / 小紅書上有關保險的分享帖
無論是現在,還是十多年前,早早為自己配置保險的年輕人,多是怕“萬一”的到來。
比如,楊丹丹自己的第一份保險也是在20多歲時購置的。2012年,楊丹丹的母親被查出乳腺癌,化療一次的費用是5000元。那時,楊丹丹剛工作不久,每月工資遠不到這個數。
同一病房裡,只有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患者時常唉聲歎氣,而有商業保險的另外三位患者,由於經濟壓力小,心態也都比較好。也是在那時,楊丹丹意識到了保險的重要性。但當時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投保的事情擱置了。
在經濟條件好轉後,楊丹丹相繼為自己和家人加保了各類險種,共計超過十份保單,每年需繳納近10萬元的保費。
李諾第一次給自己購置保險時間要更早些。2009年,他給自己選購了一款每年需繳納7000多元保費的重疾險,那時每月到手工資也不過才2000多。
問及原因,李諾回答說,就是“怕”,“那時經常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有人身患疾病,治療費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我那時一個月工資才2000多,根本不可能應對”。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