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第一批暴富的中國人 全靠買了這個 | 溫哥華財稅中心


[股往金來] 第一批暴富的中國人 全靠買了這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新股認購,前來搶購的股民在發售網點前排起長隊。|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根據計劃,1992年還要發10多個股票,難道要一個個折騰下去?

搖號買股票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92年“股票認購證”出現了。

當時主管上海證券市場的是中國人民銀行,他們想出了一個載入中國證券交易史冊的主意:先發股票認購證,憑認購證搖號認購。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認購證價格太便宜,認購還是人山人海;價格太高,大家不買,股票反倒發不出去。

在這場關於定價的博弈中,人民銀行根據當時的物價水平以及大眾心理,最後確定為30元一份。並規定憑認購證在1992年內分4次搖號,當年共發行10多支股票。

這款“股票認購證”印制得極其精美,有點像郵票中的小本票,封面燙金,封底印著“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字樣,內有一式四聯無需復寫紙、可以直接復印的憑證,這個印刷技術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

在說明欄裡,寫明股票認購證,不是股票,而是可以買股票的憑證。並注明,1992年度全年的股票發行就靠這本股票認購證搖號,認購證發行所得的資金將全部捐給上海福利事業。

決定一出,30元一份的認購證嚇退了不少人,這筆錢大約是當年工薪階層月收入的1/3,認購證銷售遇冷。



上世紀90年代,萬國黃浦營業部前聚集的人群成為馬路股市沙龍的雛形。|上海證券報

160倍收益的機會


選擇“第一個吃螃蟹”的永遠是少數人。

當時櫃台銷售認購證並不踴躍,工商銀行的員工還有推銷任務,每銷出一份可提3毛錢獎金,大家都不看好它的前景。

但現實很快出現反轉。證券公司統計,1992年全年共有53家公司發行面值10元的股票共計5479.7萬股在上證交易所上市。

發行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以至於中簽率高達86.9%,特別當時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股票發行價格依據的市盈倍數比較低,新股一上市都能獲利不少。


1992年5月21日,上證交易所宣布全面放開上海的股價,上證指數在5月20日的616點的基礎上翻了一倍多,到21日收盤時已達1265點。

民間流傳一種粗糙的盈利算法——面值一元的新股一旦上市正常情況下能賺二三十,如果中簽的股票好,最多能賺一萬元;如果花上三千元買上一百張認購證,當年就是百萬富翁。

對於這種算法是否科學,“中國證券教父”闞治東在《榮辱二十年》一書中的回答是:不確定。

但闞治東提到,“如果把當年新發行的新股全部拆成一元面值股票,就是54797萬股,207.7萬份認購證平均每份中簽264.7股,那年平均每股新股上市後賺個20多元,無論怎麼算,當年一張認購證獲利都在5000元以上。”

30元一張的認購證,升值160倍。

普通人的暴富

當年很多人都對沒買認購證感到後悔,但也有人意外暴富。

1992年7月21日,上海某報刊登一篇題為《悲歡離合認購證》的文章,文中敘述了這樣一件事:有個老太太,把子女給她的3000元錢去存銀行,老太太講不清,銀行錯認為是買認購證,老太太捧了100份認購證回去。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