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100歲華人首富:千億家產誠尋繼承人 | 溫哥華財稅中心


[理財新聞] 100歲華人首富:千億家產誠尋繼承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華人富豪圈裡,“亞洲糖王”郭鶴年無疑是極其低調的。

單提及名字,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他究竟是誰,但如果講起其創造的商業版圖,或許,“郭鶴年”三個字會變得更為具體。


無論是30多歲掌握全球超過5%的食糖生意,40多歲創立世界豪華酒店品牌“香格裡拉”,還是50多歲打造了著名食用油品牌“金龍魚”。

在郭鶴年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的投資遍布日用品牌、房地產、傳媒、物流等多個領域,因為每次入局都快狠准,在商界中,人們稱他為“永不破產的巨人”。

前不久,馬來西亞2023年福布斯富豪榜公布,郭鶴年以118億美元的身價,連續25年位居榜首,與此同時,還成為榜單上年紀最大的富豪。

十月初,郭鶴年過完100歲生日,至今,他依舊每天都會前往公司工作。每次聊起與繼承人有關的問題,他總是三緘其口。

雖然有8個子女,但似乎哪一個,目前都未能達到郭鶴年心中繼承人的標准。

郭鶴年龐大的家族企業將會如何分配,現在依舊充滿變數。但作為掌舵者,郭鶴年並不焦慮,他說:

“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



如今,人們聊起郭鶴年的發家史,總會將很大一部分成功原因,歸結於他生於商人家庭。而日後的成功,不過是天時地利,以及父親為他打造出的“巨人的肩膀”。

但實際上,在郭鶴年的人生中,“商人之子”更像是一個噱頭,他之所以成功的秘訣,多數來自於母親。

96歲時,在采訪中聊起去世多年的母親,郭鶴年依舊難掩淚水。他在自傳中寫:“我事業中的很大一部分成功,都歸結於母親從小對於我的教導。”



1923年,郭鶴年出生在馬來西亞,父親郭欽鑒在20世紀初離開老家福州,前往馬來西亞,成立了主營糧油生意的“東升號”,生意十分紅火。

母親鄭格如則出生在福州一個書香門第,她的父親鄭壽南是清末的舉人,十分開明。小時候,鄭格如的外婆想幫她裹腳,被父親發現後,立刻拿起剪刀剪斷了紗布。

到了讀書的年紀,父親又將她送入福州女子學院。畢業後,她考入福建協和大學,接受新式高等教育



在那個較為封建的年代,作為一名女性,鄭格如獲得了十分珍貴的自由。但有些事情依舊難以選擇,比如遙不可及的自由戀愛。

20歲那年,鄭格如在家人的安排下去往馬來西亞,與比她大7歲、未曾謀面的郭欽鑒結為夫妻。

婚後3年,鄭格如生下3個兒子,分別是老大郭鶴舉,老二郭鶴齡,與老三郭鶴年。



鄭格如與三個兒子

那時,郭家的生意正越發紅火,鄭格如卻從不參與家族生意,只在家中教育孩子,教他們中文,給他們講道家哲學與儒家文化,告誡他們做生意一定要講道德,夠真誠,不能盲目追隨物質。

多年後,郭鶴年在采訪中曾如此說到:“在整個營商生涯中,我總覺得母親以她純潔的一生、她的美善和對佛教的虔誠來守護著我。”

1930年初,郭鶴年父親的生意越來越好,但他與妻子鄭格如的關系卻走上下坡路。事業的成功讓父親漸漸迷失,開始沉迷鴉片、賭博,甚至多次出軌,對妻子大打出手。

鄭格如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婚姻生活徹底破滅後,她離家出走,獨自撫養孩子們。



鄭格如與三個兒子 郭鶴年(右一)

婚姻裡,郭鶴年的父親並不稱職,但對於孩子的教育,他卻提供了豐厚的資金支持。

郭鶴年在幾歲時就被送入馬來西亞名校新山英文書院,後來又進入最為著名的華文學校,系統學習中文知識。

高中畢業後,他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後來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就是郭鶴年的同學。



郭鶴年舊照

在郭鶴年的成長經歷中,母親的愛與教育成為他為人處世最為堅韌的內核,父親提供的物質支持,又讓他極早確認了事業的方向。

這也為他後來在商業上的成功,種下了一顆成活率極高的種子。



1947年,24歲的郭鶴年只身前往新加坡,創建第一家公司,取名“力務克”,主要從事船務生意。

在此之前,他從大學畢業,在父親的公司工作了幾年,攢夠了足夠的經驗後,開始嘗試獨立。但沒想到,公司成立的第二年,郭鶴年的父親就因病去世,終年55歲。

父親去世後,母親鄭格如提出全家人擰成一根繩,共同經營家族生意。

如此之下,在僅僅獨立一年後,郭鶴年便回到馬來西亞,和兩個哥哥一起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主營糧食銷售。



郭鶴年二哥

雖然在三兄弟中,郭鶴年年紀最小,但他卻最有理財頭腦,對生意也更感興趣。

這種天分在郭鶴年讀書時就已經顯現。那時母親每天都會給孩子們一人5分錢,每次郭鶴年都只花1分錢,將剩下的4分錢攢起來,而哥哥們則會都花光。

所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後,郭鶴年便成為公司的主要管理者。



郭鶴年、母親與大哥

那時,郭鶴年每隔幾個月就會去往倫敦,學習公司經營與經濟知識,每年除了母親過生日,他從不休假,最瘦時體重降到90多斤。

後來郭鶴年說:“比我聰明的人很多,但他們都沒有我努力,我下班後從不喝酒,不熬夜,第二天總會准時到達辦公室。”

一次,郭鶴年去店裡視察,發現許多家庭在應對嬰兒哭泣時,會抓一小撮糖放進孩子嘴中。

郭鶴年立刻覺察對於許多家庭而言,糖是不可或缺且難以被替代的物資。

之後,郭鶴年拿出企業中的所有資產,孤注一擲地建立了馬來西亞第一家煉糖廠,從泰國買進粗糖,在自家糖廠加工後,再賣到全國各地。

短短幾年內,郭鶴年就控制了馬來西亞80%糖市場,大獲成功。



郭鶴年(左)與助手

過程中也存在驚險插曲。

1963年初,郭鶴年認為這年糖價會大漲,囤積了近20萬噸的糖。到了七月份,糖價不僅沒漲,還大幅降價,這也讓郭鶴年臨近破產。

沒想到,8月底,一個台風打到彼時全球糖業重要原產地古巴,讓當地的甘蔗園遭到大破壞,砂糖量大幅縮減。

台風過後,郭鶴年的事業迎來了晴天,隨著國際市場糖價不斷上漲,那一年,郭氏公司賺到了1400萬馬幣(2023年11月,1馬幣兌換1.54人民幣)。



郭鶴年

郭鶴年將這一年稱為自己人生中的“黃金1963年”。第二年,他便掌控了全球5%的糖市場,倫敦一家報紙更是稱他為“亞洲糖王”。

對於“糖王”這個名字,郭鶴年並不認同,他說:“我只是一個商人,很努力,也有運氣的加持。”



運氣與努力固然重要,但郭鶴年成功的關鍵之處,還在於他獨到且敏銳的商業雷達。

1968年,郭鶴年被推選成為馬來西亞新加坡航空董事局主席。

深入航空業後,他發現,在未來,旅游行業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商業機會,這個機會裡,最重要的不外乎三點——吃、住、行。

而從“吃”發家,又已經了解到“行”的郭鶴年,開始將目光投向“住”。

1971年,郭鶴年在新加坡建立起第一家豪華酒店,取名香格裡拉,意為“世外桃源”。

以此為起點,他構建起自己龐大的酒店王國,開始打下另一片江山。



1973年,郭鶴年在新加坡的家中接到一通神秘電話。

對方邀請他立刻來中國香港,表示有要事商量,幾天後,郭鶴年在香港寶華大廈頂樓見到了代表國家的工作人員。

對方告訴他,國家現在需要30噸糖,希望他能幫助國家度過難關。郭鶴年當即回答:“你們如果相信我,我一定幫你們。”

但彼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糖商之一,郭鶴年深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被觀察與揣測,如果傳出自己將要收購大量白糖的消息,一定會造成國際糖價大幅上漲。

為了掩人耳目,他特地報名參加了日內瓦糖會,同時派人去巴西偷偷買糖,最終,他替國家解決了燃眉之急。

後來,有人問他為何不趁此掙一筆錢時,他堅定地回答:“那是不忠於中國”。



郭鶴年

自此之後,“愛國華人”成為郭鶴年的又一大標簽。

1983年,郭鶴年在杭州建立了中國第一家香格裡拉,談及決定進入中國的原因,郭鶴年說:

“一定要吸引更多人來中國旅游,我要幫助我的家鄉。”

第二年,北京計劃修建國際貿易中心。最初,這一項目本來是要交給國外財團投資,但因為對方多次提出苛刻條件,導致項目停滯。

郭鶴年知道後,立刻決定投資,他說:“我坐不住了,我們要爭志氣,不要給外面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

剛好我有一億多美元在香港盤古銀行,這個事情,應該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



最終,郭鶴年前後投資近5億美元,參與興建了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這筆投資也成為當時外資在中國產業界所推行的最大的投資計劃。

在郭氏企業內部,甚至流傳著一個說法:如果你想開展一個新的投資,只要對郭鶴年說這項投資有利於中國發展,他一定會同意。

後來郭鶴年在采訪中說:“我的心可以說分成兩半,一半是我生長的國家,一半是我父母親的老家。”

在郭鶴年女兒的記憶中,小時候,周圍朋友們都會被父母送去國際學校,但郭鶴年卻始終堅持將他們送去彼時香港唯一一所普通話學校。

原因是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在中文環境中長大,了解中國文化。



郭鶴年女兒郭惠光

他也從不會給孩子們買奢侈品,帶他們去米其林餐廳,而是將錢用於讓孩子們參加夏令營旅行以及戶外教育上。




郭鶴年與妻女露營

每當被媒體問及對孩子的評價時,相比優秀,他總會用“好孩子”來形容。

在郭鶴年看來,成人比成才更為重要,商場如戰場,計謀或許會失效,但人品永遠是制勝法寶。



豪門通常子嗣多,郭家自然也不例外。

郭鶴年一共擁有8個孩子,其中5個是與第一任妻子孕育,3個則來自第二段婚姻

1945年,郭鶴年與第一任妻子謝碧蓉結婚,謝碧蓉出生於醫學世家,與郭家門當戶對。婚後,她先後生下5個孩子,分別是郭孔丞、郭孔演、郭綺光、郭璇光和郭敏光。



謝碧蓉

這段婚姻始於郭鶴年創業之初,見證了郭氏事業的崛起,不可避免的,忙碌的郭鶴年未能給予妻子與孩子足夠陪伴。

對此,謝碧蓉從未有過抱怨,而是盡心盡力撫養五個孩子,照顧家中老人。但世事難料,她未曾料想到,會有第三個人走入這段婚姻

70年代初,郭鶴年在一次飛往新加坡的航班上認識了空姐何寶蓮,縱使年齡相差近30歲,兩人依舊相戀了。

事情傳回謝碧蓉的耳中,證實過後,她決定與郭鶴年分居。

1979年,郭鶴年帶著何寶蓮搬回香港,在深水灣附近買了一棟豪宅,成為李嘉誠的鄰居。

之後,何寶蓮為郭鶴年生下兩女一子:長女郭惠光,兒子郭孔華與小女郭燕光。



郭鶴年、第二任妻子何寶蓮以及三個孩子

另一方面,在郭鶴年離開馬來西亞不久後,謝碧蓉就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在與病魔抗爭5年後與世長辭。

如今看,回到香港生活後,郭鶴年的事業重心也開始轉移。

在搬回香港前,他便在香港成立了嘉裡集團,與此同時,還開始購買地產,興建酒店。

1981年,香港第一家香格裡拉酒店正式開業,郭鶴年的觸角也開始伸向更多板塊。

在邵逸夫的邀請下,郭鶴年入股無線電視台,成為彼時最大股東。同時,他還從傳媒巨頭默多克手中買下彼時香港銷量最高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進入傳媒行業。



郭鶴年與女兒郭惠光

生意越做越大,有關郭氏企業繼承人的討論也頻頻被提及,其中,最開始被郭鶴年看重的是長子郭孔丞。

上世紀70年代,郭孔丞從國外學成歸來,跟隨父親定居香港,處理家族企業的核心業務。那幾年,他開始頻繁代替父親出席大小會議,並擔任香格裡拉集團董事長。

1980年,郭孔丞在香格裡拉酒店遇到了歌手鄧麗君,一見傾心後,他展開猛烈追求。



鄧麗君舊照

最初,鄧麗君並沒有太在意,在她看來,豪門公子多花心且不可信。

但接觸後,鄧麗君發現郭孔丞對自己十分真誠,做事也踏實,沒過多久,便與郭孔丞談起戀愛。那時兩人愛得甜蜜,郭孔丞還常會陪伴鄧麗君一起出席大小頒獎典禮。

戀愛不到一年後,他們在香格裡拉大酒店正式訂婚。




鄧麗君與郭孔丞

訂婚之後,郭孔丞帶鄧麗君回到新加坡,與家人商量結婚相關事宜,但沒想到,本以為這會是兩人婚姻的起點,卻最終成為終點。

回到新加坡後,郭孔丞帶鄧麗君去看望奶奶鄭格如,一進門,家裡的司機和傭人就圍到鄧麗君身邊,向她要簽名。

鄭格如對此十分不滿,在她看來,作為郭家長媳,不該如此拋頭露面。在那次見面中,她向鄧麗君提出三點要求:

第一,必須將過去的人生經歷全都交代清楚;第二,不能再進行演唱事業;第三,必須與所有演藝圈裡的人斷絕關系。

如果不能滿足以上三點,她便不同意這門婚事。



鄭格如舊照

毫無疑問,這三點歸納起來,指向了唯一的方向:婚後,鄧麗君必須全面退守家庭,不能再當歌手。

雖然覺得不公,但為了郭孔丞,鄧麗君決定退一步。

她同意了鄭格如提出的第一條與第三條,唯獨希望能夠繼續唱歌,哪怕不能登台,至少也允許她能夠繼續發專輯。

鄭格如沒有讓步。

鄧麗君的弟弟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他說:“姐姐和郭孔丞提出過私奔,她放棄自己的事業,郭孔丞放棄家族,她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

但郭孔丞並不願意。



郭孔丞與鄧麗君

最終,在原定婚期的前半個月,郭孔丞與鄧麗君宣布解除婚約。

後來他迎娶了日本女生由美子,有趣的是,由美子也是鄧麗君的粉絲,且她的側面與鄧麗君極為相似。

對於這段“替身文學”,郭孔丞並未正面回應過。唯一確定的是,與鄧麗君分開這件事,對他造成極大打擊,很長一段時間,郭孔丞陷入了消極狀態中。

郭氏家族的繼承順序,也就在此時漸漸變換了走向。



雖然有8個孩子,但在經營生意上最像郭鶴年的,其實是他的侄子郭孔豐。就連郭鶴年曾在公開場合評價他為:

“下一輩中最聰明的。”

在長子郭孔丞為情所傷日漸消沉後,郭鶴年開始將更多精力放置在次子郭孔演身上,但遺憾的是,在經商上郭孔演沒有太多天賦,表現並不突出。

在這一過程中,郭鶴年的侄子卻異軍突起。



郭鶴年與侄子郭孔豐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使用的主要是散裝二級油,質量差,炒起菜來總會滿屋煙,吸入身體後還會造成危害。

郭孔豐發現其中商機,他找到郭鶴年,表示可以在中國建造精煉場生產小包裝油。郭鶴年聽後立刻投資,這個品牌就是後來國內油業巨頭金龍魚。



90年代金龍魚食用油生產線

但郭孔豐並沒有接過郭鶴年的生意。

進入90年代,他自立門戶,創辦了棕櫚油企業的豐益國際,事業做得風生水起,進入21世紀後,還頻繁登上各大富豪榜。

另一方面,雖然家族中的各個生意板塊都被郭鶴年分給了幾個孩子,他依舊是整個龐大家族企業最後的操盤手。

1999年,郭鶴年嘗試從管理前線退休,但2003年,非典對業務造成巨大沖擊,加之沒有合適的繼承人,80歲的郭鶴年又回到管理一線,開始日復一日的工作。

在這一過程中,郭鶴年第二任妻子的三個孩子也漸漸成年。



郭鶴年與何寶蓮(第二任妻子)的三個孩子 從左至右:郭孔華、郭燕光、郭惠光

長女郭惠光畢業於哈佛大學,畢業後出任過幾年《南華早報》董事總經理及行政總裁,後來進入香格裡拉集團,用五年時間成為董事。

港媒還常常將郭惠光與何超瓊做對比——同樣都是出身豪門的長姐,且能力出眾。

婚姻上,郭惠光嫁給了“公仔面大王”周文軒的外孫吳繼霖,打造了一段強強聯手的婚姻



郭鶴年女兒郭惠光

除此之外,郭鶴年最小的兒子郭孔華也從哈佛畢業,畢業之後,他一直跟在郭鶴年身邊學習生意。



郭鶴年與小兒子郭孔華

也正因為此,這幾年,郭氏兄妹成為了郭鶴年“最有實力的繼承者們”。

對此,郭鶴年從未正面回應。

至今他依舊每天都會去公司辦公,縱使已經100歲。

他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是舊社會的說法,現在,九十歲才是古來稀。人生一定要有挑戰。”



郭鶴年

回頭看郭鶴年漫長的工作生涯,原生家庭的富足、父母的眼界、時代的助推都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

但在那個年代,擁有這些“先天優勢”的青年,並不只有郭鶴年一個,就連他自己都曾說,早年間和他一起在生意場上沉浮的朋友們,如今全部都銷聲匿跡,退出江湖。

郭鶴年曾說:“我相信比我聰明的對手有好多,但有的人聰明,卻比較散漫。我做16個小時,而且很快很快,他做8小時,還悠哉游哉,他怎麼和我競爭。”

至於郭氏家族以後的歸宿,郭鶴年很少焦慮。

至今,他的辦公桌前都放著母親生前親手寫下的字:“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不為自己求利益,但願大眾共安寧。”



郭鶴年與母親

在他看來,世上所有事情有其演變的定論:

“我只能為我的孩子帶來一個啟示,而不是錢。若他們能夠遵循,我們將能夠延續多三代或四代。”

商場沉浮多年,郭鶴年早已明白,成功與失敗有時就在一念之間,而一個龐大商業帝國的沉沒,有時只在朝夕。

故事進程不可控,兒孫自有兒孫福,只要自己的競賽精彩,就足夠了。
1     已經有 5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
    評論1 游客 [辛.香.氏.說] 2023-11-04 11:57
    Your lives will not be too bad if you are honest and hardworking. Lots of smart people cannot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 because they are too ambitious and greedy. They do things by dishonest ways and they are punished by final failures.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