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黄金/彩票 年轻人对抗不确定
中国储蓄率整体一向较高。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为32.63%,最高峰时曾一度超过50%,到2022年的占比也达到了46.18%。
“Z世代出生和成长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我曾认为中国储蓄率整体会降低,至少该群体的存款占比会降下来,但目前改变了以上的看法。”一位经济学家对《财经》表示。
在通过某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跨城存款经验后,猛增的点赞与收藏数亦让陈墨体会到与她一样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安稳的保本理财方式。随手发布的存款分享便突破了2.6万次阅读量的热度,我觉得可以侧面反映现在年轻人的理财观念,普遍都是求稳。”陈墨表示。
求稳的年轻人的确不在少数。“我是绝对的风险厌恶者,主打一个保守。”圆子25岁,硕士毕业一年有余,通过银行定存、活钱理财等方式,她攒下了近30万元。而其于2023年4月开始经营的“圆子的攒钱日记”账号,已在社交平台收获近3000次点赞及收藏。
23岁的乐悠亦有相同的理念,虽然才刚刚步入社会,但她已尝到了存钱的乐趣。5万元、10万元、15万元,回忆起存钱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乐悠直言已经上瘾。
对于存钱,乐悠有自己的规划:每月收到工资后,她便会拿出工资的近40%购买期限较短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剩余的则用于日常开销和备用。当放在理财产品中的钱积累到一定规模,她便会将钱存入银行。
圆子的资产配置则更加多元,除了银行定期存款和活钱理财,她还进行了黄金定投和基金(债基类)配置。“我的理财方式与资金量有关,在我攒到25万元之前,我对保本的需求比较大,主要投银行定期和活钱理财;但是当我存到30万元,算是有个保底的小金库了,以后赚到的钱就会分配给固收类或者中短债等。总体还是以风险较低的产品为主。”
与此同时,部分受访者表达了对部分小银行的不信任感。一位1999年出生的女生称,受上年村镇银行事件的影响,她在存钱时会看银行背后的股东支持。当谈到“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她说,了解这个政策,但依然不愿意冒风险。
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聂俊峰称,就业与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正在改变年轻人的储蓄与消费观,出现了群体性的资产配置保守化的倾向。这是疫情冲击下的“疤痕效应”,而且这一效应其实不独限于年轻人群,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和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火爆都是资产配置保守化的体现。
在南京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看来,年轻人当下偏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与这一客群自身的特点有一定关联。当下大部分年轻人的资金的留存体量较小,所以会更加偏爱透明度较高、门槛也相对较低的定期存款、稳健的银行理财等产品。
当下年轻人普遍求稳的心态,不仅与之所处特殊人生阶段有关,亦与他们在财富增长之路上“受过伤”的经历紧密相连。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2022年-2023年)》,在金融市场参与度方面,25岁-35岁居民中,有61.22%的受访者投资过股票或基金,62.24%购买过金融理财产品。而与此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居民在以上产品的盈利与亏损均较高,存在更大的收益波动性。

2022年11月下旬,债券市场波动,逾千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2023年以来,基金市场震荡分化,不少人选择赎回。“我们发现,一部分年轻人表现得特别积极,而另一部分年轻人表现得特别佛系,选择了躺平,只想放存款,甚至接受不了银行理财产品。”招商银行首席财富顾问郑致芬在5月曾透露。
圆子提到:“我在2019年底投了基金,因为看到网上对‘坤坤’吹得火热就无脑入了。一开始一个月可以赚1000多元,但到现在收益率已经变成负40%。我想以后还是会更倾向于做风险小的债基。”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Z世代出生和成长在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我曾认为中国储蓄率整体会降低,至少该群体的存款占比会降下来,但目前改变了以上的看法。”一位经济学家对《财经》表示。
在通过某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跨城存款经验后,猛增的点赞与收藏数亦让陈墨体会到与她一样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安稳的保本理财方式。随手发布的存款分享便突破了2.6万次阅读量的热度,我觉得可以侧面反映现在年轻人的理财观念,普遍都是求稳。”陈墨表示。
求稳的年轻人的确不在少数。“我是绝对的风险厌恶者,主打一个保守。”圆子25岁,硕士毕业一年有余,通过银行定存、活钱理财等方式,她攒下了近30万元。而其于2023年4月开始经营的“圆子的攒钱日记”账号,已在社交平台收获近3000次点赞及收藏。
23岁的乐悠亦有相同的理念,虽然才刚刚步入社会,但她已尝到了存钱的乐趣。5万元、10万元、15万元,回忆起存钱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乐悠直言已经上瘾。
对于存钱,乐悠有自己的规划:每月收到工资后,她便会拿出工资的近40%购买期限较短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剩余的则用于日常开销和备用。当放在理财产品中的钱积累到一定规模,她便会将钱存入银行。
圆子的资产配置则更加多元,除了银行定期存款和活钱理财,她还进行了黄金定投和基金(债基类)配置。“我的理财方式与资金量有关,在我攒到25万元之前,我对保本的需求比较大,主要投银行定期和活钱理财;但是当我存到30万元,算是有个保底的小金库了,以后赚到的钱就会分配给固收类或者中短债等。总体还是以风险较低的产品为主。”
与此同时,部分受访者表达了对部分小银行的不信任感。一位1999年出生的女生称,受上年村镇银行事件的影响,她在存钱时会看银行背后的股东支持。当谈到“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她说,了解这个政策,但依然不愿意冒风险。
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聂俊峰称,就业与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正在改变年轻人的储蓄与消费观,出现了群体性的资产配置保守化的倾向。这是疫情冲击下的“疤痕效应”,而且这一效应其实不独限于年轻人群,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和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的火爆都是资产配置保守化的体现。
在南京银行上海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看来,年轻人当下偏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与这一客群自身的特点有一定关联。当下大部分年轻人的资金的留存体量较小,所以会更加偏爱透明度较高、门槛也相对较低的定期存款、稳健的银行理财等产品。
当下年轻人普遍求稳的心态,不仅与之所处特殊人生阶段有关,亦与他们在财富增长之路上“受过伤”的经历紧密相连。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国民金融素养白皮书(2022年-2023年)》,在金融市场参与度方面,25岁-35岁居民中,有61.22%的受访者投资过股票或基金,62.24%购买过金融理财产品。而与此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居民在以上产品的盈利与亏损均较高,存在更大的收益波动性。

2022年11月下旬,债券市场波动,逾千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2023年以来,基金市场震荡分化,不少人选择赎回。“我们发现,一部分年轻人表现得特别积极,而另一部分年轻人表现得特别佛系,选择了躺平,只想放存款,甚至接受不了银行理财产品。”招商银行首席财富顾问郑致芬在5月曾透露。
圆子提到:“我在2019年底投了基金,因为看到网上对‘坤坤’吹得火热就无脑入了。一开始一个月可以赚1000多元,但到现在收益率已经变成负40%。我想以后还是会更倾向于做风险小的债基。”


分享: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