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縣城縮編為何引發關注?體制內也給不起“鐵飯碗”了

作者|賈擁民
均衡研究所學術顧問,浙江大學跨學科中心特約研究員
近日,在青年人失業率高企,同時考公、考編、考研熱持續不退的背景下,公務員、事業編制縮編的新聞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
一則人口小縣的機構編制改革試點卻引起廣泛關注——湖南省湘西州古丈縣以“優化政務服務效能,減輕財政供養壓力”為目標啟動機構改革。古丈縣是湖南省人口最少的縣,只有14.3萬人口,GDP總量僅為35億元。
古丈縣並非孤例。過去幾年來,山西省婁煩、河曲、榆社等人口小縣已經先行一步,它們不僅撤並精簡了多個行政部門,還縮減了部分事業單位的編制,有的縣編制縮減數量超過了一千個。另外,安徽省也從2023年開始,在全省范圍內選擇了4個常住人口較少的縣(區)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
8月2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財新》周刊的封面報道《怎樣消化地方債》披露了一個消息。中央銀行及金融機構將參與一攬子化債,其中包括安排特殊再融資債券大約1.5萬億元,但獲得特殊再融資債券額度較多的某個西南部省份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其中包括將公務員縮編20%。
機構改革幾乎年年都在喊,但財政供養人員的數量卻一直在增長。這次真的會有所不同嗎?

某些地區官民比過高,長期看不可持續
2023年3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
這是中國機構改革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要縮減公務員規模,並且同時給出了具體指標,指向性意義非常清晰。待中央一級機構改革措施落地後,地方各級肯定都要跟進。
當然,各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口結構不一樣,在機構改革的緊迫性、具體措施和實際影響等方面應該都會有所差別。在這個意義上,人口小縣的縮編試點和“西南某省”的縮編傳聞,起到了很好的風向標作用。
從最一般的層面來說,公務員(政府雇員)編制的數量取決於他們承擔的公共事務的多少,後者最直觀的一個衡量因素是人口。在理論上,某個地區公務員的編制數量,應該建立起與該地區常住人口之間的強相關性。
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國長期人口增長出現了從升到降的逆轉的情況下,公務員縮編本來就會成為一個趨勢性的要求,作為人口流出地的那些地區,尤其如此。
這種縮編要求在那些人口小縣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