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 給世界一點小小"拜登經濟學" 震撼
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數據,美國二季度GDP環比年化增長2.4%(其實就是環比增長0.59%);按全世界更通行的同比口徑,增長2.6%。這兩項數據,不僅好於一季度的經濟表現,而且大幅超出國際市場對美國二季度經濟增長的預測。

進入二季度,美國經濟捷報頻傳,GDP強勁增長、通脹數據大幅回落、就業市場異常堅挺,“拜登經濟學”給了主流經濟學一點小小的美國震撼。此前沒有任何學者、市場機構和國際組織可以或敢於預測,美國能在美聯儲暴力加息到5%以上的壓力下拿出這麼好看的經濟數據。
如今,硅谷銀行倒閉、債務上限危機的陰霾一掃而空,市場對美國經濟“不著陸”的樂觀情緒空前高漲,甚至美聯儲都“不得不”考慮在四季度再加一次息,給“過熱”的美國經濟去去火。
然而,美國的制度模板就是主流經濟學的假設基石,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出現反經濟學常識的現象,惟有美國最有理由遵循經濟學的描述。經濟學解釋不通,我們只好求助於統計學,觀察各個細分領域、細分行業的數據,深入到經濟實物工作量評估美國經濟的真實形勢。然後就會發現,中文互聯網上流行的一種諧謔邏輯,到了美國變成了客觀現實:“美國經濟越好,美國經濟越壞”。
是什麼在支撐美國GDP?
在短期內,不可能出現大幅減少能耗的技術,因此驗證經濟活動強度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各個經濟部門能源消耗量的起伏。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最新數據,1-4月,美國經濟發動機的服務業能耗同比下降3.5%,消費主體的居民部門能耗同比下降7.2%,上半年能耗增長很難轉正,與GDP正增長出現了方向性背離。
環比數據的增幅容易受到上一期基數的影響,而環比年化的計算方法更容易放大這種波動,為了整體考察上半年美國經濟情況,筆者對今年和去年美國一二季度各行業GDP的絕對值(可比價格)進行加總比較,得到了上半年產值的同比增速。
細看GDP分項統計,上半年美國商品消費不溫不火,私人投資全線下跌,拉動GDP增長的三大動力來自醫療服務、出口和政府支出。早在6月末,美國將一季度GDP環比年化增速從1.1%幅度上修至2.0%,醫療服務和出口就是上修幅度最大的行業,從這三個產業中,我們可以找到上半年美國GDP異常強勁的線索。

若論花大錢辦小事,美國醫療行業當屬全球經濟界翹楚。醫療是全美第一大產業,2021年總產值4.3萬億美元(總GDP的18.3%),是超越德國經濟總量的全球第4大“經濟體”,按現在的增速,在未來幾年超過日本不成問題。美國人均醫療支出達1.3萬美元/年,但人均預期壽命、嬰兒夭折率等基礎健康衛生指標不僅在發達國家墊底,也全面低於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肥胖率、糖尿病住院率在發達國家中一騎絕塵,更不用提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了。
當然,美國人越不健康,看病創造的GDP就越高,上半年醫療服務業背離基本面、力挽狂瀾拉動美國GDP穩健增長,自然有他的道理。

從左上到右下依次為:人均預期壽命,肥胖率,嬰兒死亡率,糖尿病住院率
2020年疫情最嚴重期間,美國醫療行業產值和就業人數反而大幅萎縮,疫情過峰後醫療行業重拳出擊,持續推動美國健康服務“升級”。比如說,為了在疫情期間跳過醫保機構的預約和排隊,一種叫做“應急診所”(urgentcare)的醫療機構蓬勃發展,為美國人提供即來即看即走的小病醫療。3年以來,應急診所的就診人數上漲了60%,產值和就業人數也飛速擴張。
但別以為患者能從醫療集團手裡占到便宜,只有16%的應急診所擁有駐店醫師,應急診所還有權拒絕使用公費醫療救濟的或者沒有醫保的患者。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應急診所的單次看診費用低於醫保機構,但通過拉高患者來店看診的次數,治好同一種疾病的總成本可能達到醫保機構的近4倍,這自然帶來了GDP的高速增長。

美國人每少去1次急診,就要因此(associated)多去37次應急診所;在急診少花1646美元,就要在應急診所多花6327美元
出口的事情相對簡單粗暴。一季度美國出口同比增長7.9%,二季度回落到1.5%,出口對GDP的貢獻主要發生在一季度。其中,汽車類產品和藥物制劑各拉動總出口增長約1個百分點,這源自美國主導的北美貿易小圈子的逐步落成,也確實能提高相關產業工人的福利。但一季度出口的最強動力,莫過於創紀錄的原油、煤炭等能源出口。那麼是誰把美國推上了全球第一大能源出口國的寶座呢?當然是“心甘情願”拒絕進口俄羅斯原油和煤炭的歐盟了。

最後來說政府支出。新財年(2022年10月)至6月,疫情期間的諸多臨時福利逐漸退坡,但美國政府支出仍然強勁增長10%。其中的大部分增量是高通脹的自食惡果,包括隨著各類商品服務價格狂飆,美國政府不得不額外發放2440億美元的社會福利維持中下層穩定,毫無懸念地,其中1250億美元的最大增量被醫藥集團的報銷單吃掉了。
2022年,美財長耶倫多次表示債務負擔“盡在華府掌握”,短短不到兩年,國債揮舞著5%的利率開始上門催收。本財年至今,聯邦債務付息支出上漲36.8%到5050億美元,如果美聯儲維持高利率水平,聯邦付息支出很可能在2025年或2026年超過軍費開支,這將是一個標志性的分水嶺,美元霸權自身的重力即將壓過修繕它支柱的維持費用。

就算強制性支出高速膨脹,拜登也堅持掏出聯邦政府兜裡的鈔票,購買選民手裡的選票。三項最受矚目的支出擴張分別是:軍費、大學貸款豁免和倒閉銀行的救濟款(這個我們留到後面詳述)。軍費開支增長440億美元,不論預算文件如何含糊其辭,全世界都知道這些錢變成了烏克蘭大平原上的廢鐵,只為了襯托拜登“對抗獨裁者”的英姿。
大學貸款豁免占據了220億美元,與醫保報銷一樣,拜登無心也無力根本解決美國教育費用高企的痼疾,不過是罔顧群體公平和代際公平,用納稅人的錢去鞏固偏愛白左敘事的受高等教育年輕人對民主黨的忠誠。這些支出都絕不會帶來未來財政收入的擴大,是不折不扣的“寅吃亥糧”。
3%通脹率的背後
從2008年起,10多年的低通脹環境讓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成為了衡量通脹高低的金科玉律。6月美國CPI同比增速上漲3%,回落幅度超出市場預期,在觀感上格外接近2%的“精神歸宿”。

可疫情、俄烏沖突驅動著各種經濟數據大起大落,脫離基數談增量就是耍流氓。經過兩年的大通脹,美國內物價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基數水平,3%通脹金融市場的好消息,是美聯儲的好政績,但對於美國居民來說,物價上漲的痛感很難有實質性好轉。上半年,代表美國居民消費的零售銷售數據持續跑輸通脹,從側面印證了美國人購買力的疲軟。
再看CPI的細分組成:美國號稱“車輪上的國家”,隨著今年國際油價從去年俄烏沖突爆發後的高峰回落,以及車載芯片供應短缺緩解,包括汽油在內的能源價格大跌26.8%,強力拉動總體通脹數據下行,二手車價格也有所下降,美國人買車開車的體驗改善了不少。但汽車保險和修車費用依然分別上漲16.9%和12.7%,養車仍然是讓美國人頭疼的一件事。

除了開車,其他所有重要家庭支出的價格全面上漲:面包等烘焙食品價格上漲8.8%,餐館就餐價格上漲7.7%,電價上漲5.4%,醫藥用品和服務價格均上漲4%以上,房租上漲8.3%,與房價掛鉤的業主虛擬租金上漲7.8%——全都遠大於3%的整體數字。相比受到外部因素劇烈影響的油價,這些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更多由貨幣供給、勞動力成本等內部因素決定,具有較強黏性,短期內增速回落的空間很小。下半年,美國CPI漲幅很可能在它們的催動下重新上揚,給美國人的衣食住醫帶來更多壓力。
美式就業市場謎團
疫情後乃至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開發出了領先所有經濟理論和實踐的船新版本:無論在強勁復蘇階段,還是目前大幅加息經濟趨冷的階段,失業率、新增非農就業崗位和每周新申領失業金人數都保持在相當健康的范圍,傳統經驗上的經濟降溫失業潮並未出現。
美國就業市場不正常的火爆首先來自統計公式問題。只要我放棄找工作,我就不會失業,疫情導致大量美國人永久性退出勞動力隊伍,因此不會出現在計算失業率的分子當中,拉低了各項失業數據。經過長達3年的緩慢恢復,目前美國勞動力參與率停滯在低於疫情前0.7個百分點的水平,說明至少有150萬不工作的美國人沒有被失業數據捕捉到。
美國新增就業的分布與GDP走勢基本相同。科技創業公司泡沫破裂,硅谷大裁員讓信息行業率先達成就業零增長成就,金融、咨詢、會計等高薪崗位也增長乏力,零售和批發行業進入負增長,酒店餐飲新增就業失去動能。那麼是誰在只手補天拉高整體就業數據?沒錯,還是醫療服務業。

2022年,美國發生了“大辭職”浪潮,約5000萬人次辭職跳槽,接近總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今年辭職率有一定回落,但依然處於歷史最高平台之上。勞動者頻繁流動的背後,是過熱的勞動力需求:今年5月,美國企業仍然有980萬個崗位處於空缺狀態,較疫情前高出36%。
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成本以人工為主,超高職業流動性讓服務消費的價格上漲更加頑固,2021年起,美國始終處於工資推高通脹卻跑不贏通脹的尷尬境地,6月,工資增速終於反超整體CPI增速,可正如上一節的分析,美國打工人的購買力實際遠遠沒有浮到通脹水面之上,等到下半年CPI增速反彈,他們還將繼續掙扎在惡性的通脹-工資螺旋當中。

最後,我們可以看一項令人忍俊不禁的數據:美國私人部門就業崗位增量節節敗退,政府部門新增就業人數步步攀升——考公,在一向標榜私人部門活力的大洋彼岸,也是經濟不景氣時的重要出路。

上圖,2022年1月以來每月政府新增崗位數;下圖,同期每月私人部門新增崗位數。
崩潰的財政紀律
財政支出支撐了美國GDP的門面,財政收入卻不能支撐美國財政支出的貪婪擴張。到6月份,美國聯邦收入累計下降11%,最主要的下降來自個人所得稅收入萎縮4200億美元(21%)。美國官方的解釋是今年資本市場不景氣,資本利得稅收入大幅降低。
中文互聯網吹捧美國制度的一套老話術說到,美國三權分立,能通過國會民意代表督促政府負責任地使用納稅人資金,不知道他們會對下面這張圖片作何感想:1917年創立債務上限制度以來,美國國會100多次提高債務上限,完全是政府“有求必提”,但依然不能滿足美國政府大手大腳花錢的欲望。
於是,在最近10年的大部分時間內,債務上限都處於“凍結”狀態(圖中灰色背景的時間段),政府債務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無序膨脹,然後兩黨以此為由頭進行充分的利益分肥後,再對上一時期的債務予以追認。可以說,自2013年起,美國事實上已不存在財政紀律的硬性約束,只剩下兩黨圍繞怎樣花錢、花錢給誰的斗爭。

沒錢不可怕,沒錢還亂花最可怕。拜登在明知今年債務將觸及法定上限的情況下,利用國會一定追認政府欠債的潛規則肆無忌憚擴大支出,並要求國會把債務上限要求凍結到2024年大選後,簡直把“我卸任/死(哪個先發生還不一定)後哪管洪水滔天”寫在臉上。債務上限凍結後,美國國債余額立刻上竄1.1萬億美元到32.5萬億美元,財政紀律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也被扯下,以後的總統可以更大膽、更無所顧忌地揮霍聯邦預算。龐大的債務,高企的利率,不負責任的政客,在美國財政走下坡的路上,至少有三只腳在狠狠猛轟油門。
銀行業:於無聲處聽炸雷
上世紀70年代,滯脹危機中的美國長期奉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地方銀行和儲貸協會(一種專門從事住房抵押貸款業務的小型金融機構)利用低成本的儲戶存款投資風險相對較高的金融資產以追求收益。沃爾克入主美聯儲後,以空前的速度上調基准利率,中小金融機構生存風險迅速上升。
好在金融業的帶恩人裡根翦除了幾乎所有金融監管,允許它們高息吸儲、投資更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破產後繼續經營,給許多中小金融機構續了幾年陽壽。1987年,美聯儲再次進入加息周期,徹底踩爆中小金融機構雷區,釀成持續到1995年的銀行破產潮。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2018年,特朗普大開金融監管的倒車,大量金融活動成為沒入水下的冰山;2008年來的超長期超寬松貨幣環境到現在的暴力加息,美聯儲轉彎烈度較80年代不遑多讓,沒有理由認為這輪天雷滾滾的銀行業危機會僅僅持續不到2個月。
3月,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投入390億美元,確保科技巨頭、幣圈大佬在倒閉銀行的存款能夠全額提取,到6月,這一數值上漲到520億美元。FDIC曾表示,將清算倒閉銀行資產彌補這些費用,不會動用普通儲戶一分錢,可從現在的數據看,清算工作毫無成效,恐怕這幾百億的虧空還是要走華爾街贏贏贏的老路,用普通儲戶的存款保險保費,為金融精英的風險買單。
3月,美聯儲設立救急貸款窗口,允許銀行按票面價格抵押大幅貶值的國債換取流動資金,防止更多銀行遭遇連鎖擠兌。一開始美媒還擔憂,使用這些資金等於公開宣布銀行的資產出現了問題,中小銀行不會“自取其辱”引發恐慌。事實證明中小銀行的身體很誠實,2個月內領走了800億美元救濟金。5月初第一共和銀行被收購後,銀行業的雷聲從新聞媒體中淡去,救濟貸款余額卻不聲不響地漲到了1020億美元,更多的陰雲還在集聚。

美聯儲為應對硅谷銀行倒閉危機設置的“銀行定期融資計劃”貸款余額
鑒於當前美國經濟數據一片大好,美聯儲很可能在9月再次加息到5.75%,然後在更長時期內維持高位利率。熱鬧是美聯儲的,是巨無霸大銀行的,中小銀行什麼都沒有,它們將面臨更高的商業貸款違約風險,同時不得不拿出更上一層樓的利率吸儲,避免存款進一步向大銀行流失,資產負債表兩頭受氣,等待誰會成為下一顆多米諾骨牌。誠然,美聯儲可能會再次不計代價出手救助爆雷銀行,可誰又是代價,又能維持到多久?
結構時代
過去30年的好時光裡,主要經濟體的幾乎所有行業、所有人都處於上升通道,一份總量數據良好的答卷確實可以代表微觀主體的福利改善。但在今天,總量數據只對裝聾作啞的政策制定者和不接地氣的金融市場才具有意義,美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分項數據無不指向經濟結構持續惡化。
諷刺的是,恰恰因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完善的高頻公開統計體系,它的總量幻影才會被如此輕易且全面地戳破。對於統計覆蓋更粗線條的經濟體,總量下的結構問題會有更深的潛藏空間。
總量時代結束了。GDP與經濟活動,CPI與物價民生,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進步,數據與真實的關聯遭到了削弱。不論是上到廟堂的分析決策,還是遠在鄉野的吃瓜圍觀,都需要更具體、更多維的數據資料,以及更加自下而上的視角,去觀察經濟實務工作量,去關心切切實實的民生質量。
結構時代開始了。以前,市場化、全球化是搞好經濟的標准答案,拉高GDP是經濟繁榮的代名詞,大家也都能從這套模板裡多多少少分得好處。而現在,每個國家都面臨著獨特的、前所未有的經濟治理挑戰。美國經濟數據再好,也很難透過多重經貿壁壘對我們產生重大利好;美國經濟活動再壞,也不理所當然地意味著我們的趕超難度降低。對於美國經濟,我們科學圍觀吐槽、持續警惕,但最終還是要摸清自己的家底、開好自己的藥方,在這個艱難的國際零和游戲中堅定地找到那條新路。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7月27日,
進入二季度,美國經濟捷報頻傳,GDP強勁增長、通脹數據大幅回落、就業市場異常堅挺,“拜登經濟學”給了主流經濟學一點小小的美國震撼。此前沒有任何學者、市場機構和國際組織可以或敢於預測,美國能在美聯儲暴力加息到5%以上的壓力下拿出這麼好看的經濟數據。
如今,硅谷銀行倒閉、債務上限危機的陰霾一掃而空,市場對美國經濟“不著陸”的樂觀情緒空前高漲,甚至美聯儲都“不得不”考慮在四季度再加一次息,給“過熱”的美國經濟去去火。
然而,美國的制度模板就是主流經濟學的假設基石,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出現反經濟學常識的現象,惟有美國最有理由遵循經濟學的描述。經濟學解釋不通,我們只好求助於統計學,觀察各個細分領域、細分行業的數據,深入到經濟實物工作量評估美國經濟的真實形勢。然後就會發現,中文互聯網上流行的一種諧謔邏輯,到了美國變成了客觀現實:“美國經濟越好,美國經濟越壞”。
是什麼在支撐美國GDP?
在短期內,不可能出現大幅減少能耗的技術,因此驗證經濟活動強度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各個經濟部門能源消耗量的起伏。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最新數據,1-4月,美國經濟發動機的服務業能耗同比下降3.5%,消費主體的居民部門能耗同比下降7.2%,上半年能耗增長很難轉正,與GDP正增長出現了方向性背離。
環比數據的增幅容易受到上一期基數的影響,而環比年化的計算方法更容易放大這種波動,為了整體考察上半年美國經濟情況,筆者對今年和去年美國一二季度各行業GDP的絕對值(可比價格)進行加總比較,得到了上半年產值的同比增速。
細看GDP分項統計,上半年美國商品消費不溫不火,私人投資全線下跌,拉動GDP增長的三大動力來自醫療服務、出口和政府支出。早在6月末,美國將一季度GDP環比年化增速從1.1%幅度上修至2.0%,醫療服務和出口就是上修幅度最大的行業,從這三個產業中,我們可以找到上半年美國GDP異常強勁的線索。

若論花大錢辦小事,美國醫療行業當屬全球經濟界翹楚。醫療是全美第一大產業,2021年總產值4.3萬億美元(總GDP的18.3%),是超越德國經濟總量的全球第4大“經濟體”,按現在的增速,在未來幾年超過日本不成問題。美國人均醫療支出達1.3萬美元/年,但人均預期壽命、嬰兒夭折率等基礎健康衛生指標不僅在發達國家墊底,也全面低於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肥胖率、糖尿病住院率在發達國家中一騎絕塵,更不用提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了。
當然,美國人越不健康,看病創造的GDP就越高,上半年醫療服務業背離基本面、力挽狂瀾拉動美國GDP穩健增長,自然有他的道理。

從左上到右下依次為:人均預期壽命,肥胖率,嬰兒死亡率,糖尿病住院率
2020年疫情最嚴重期間,美國醫療行業產值和就業人數反而大幅萎縮,疫情過峰後醫療行業重拳出擊,持續推動美國健康服務“升級”。比如說,為了在疫情期間跳過醫保機構的預約和排隊,一種叫做“應急診所”(urgentcare)的醫療機構蓬勃發展,為美國人提供即來即看即走的小病醫療。3年以來,應急診所的就診人數上漲了60%,產值和就業人數也飛速擴張。
但別以為患者能從醫療集團手裡占到便宜,只有16%的應急診所擁有駐店醫師,應急診所還有權拒絕使用公費醫療救濟的或者沒有醫保的患者。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應急診所的單次看診費用低於醫保機構,但通過拉高患者來店看診的次數,治好同一種疾病的總成本可能達到醫保機構的近4倍,這自然帶來了GDP的高速增長。

美國人每少去1次急診,就要因此(associated)多去37次應急診所;在急診少花1646美元,就要在應急診所多花6327美元
出口的事情相對簡單粗暴。一季度美國出口同比增長7.9%,二季度回落到1.5%,出口對GDP的貢獻主要發生在一季度。其中,汽車類產品和藥物制劑各拉動總出口增長約1個百分點,這源自美國主導的北美貿易小圈子的逐步落成,也確實能提高相關產業工人的福利。但一季度出口的最強動力,莫過於創紀錄的原油、煤炭等能源出口。那麼是誰把美國推上了全球第一大能源出口國的寶座呢?當然是“心甘情願”拒絕進口俄羅斯原油和煤炭的歐盟了。

最後來說政府支出。新財年(2022年10月)至6月,疫情期間的諸多臨時福利逐漸退坡,但美國政府支出仍然強勁增長10%。其中的大部分增量是高通脹的自食惡果,包括隨著各類商品服務價格狂飆,美國政府不得不額外發放2440億美元的社會福利維持中下層穩定,毫無懸念地,其中1250億美元的最大增量被醫藥集團的報銷單吃掉了。
2022年,美財長耶倫多次表示債務負擔“盡在華府掌握”,短短不到兩年,國債揮舞著5%的利率開始上門催收。本財年至今,聯邦債務付息支出上漲36.8%到5050億美元,如果美聯儲維持高利率水平,聯邦付息支出很可能在2025年或2026年超過軍費開支,這將是一個標志性的分水嶺,美元霸權自身的重力即將壓過修繕它支柱的維持費用。

就算強制性支出高速膨脹,拜登也堅持掏出聯邦政府兜裡的鈔票,購買選民手裡的選票。三項最受矚目的支出擴張分別是:軍費、大學貸款豁免和倒閉銀行的救濟款(這個我們留到後面詳述)。軍費開支增長440億美元,不論預算文件如何含糊其辭,全世界都知道這些錢變成了烏克蘭大平原上的廢鐵,只為了襯托拜登“對抗獨裁者”的英姿。
大學貸款豁免占據了220億美元,與醫保報銷一樣,拜登無心也無力根本解決美國教育費用高企的痼疾,不過是罔顧群體公平和代際公平,用納稅人的錢去鞏固偏愛白左敘事的受高等教育年輕人對民主黨的忠誠。這些支出都絕不會帶來未來財政收入的擴大,是不折不扣的“寅吃亥糧”。
3%通脹率的背後
從2008年起,10多年的低通脹環境讓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成為了衡量通脹高低的金科玉律。6月美國CPI同比增速上漲3%,回落幅度超出市場預期,在觀感上格外接近2%的“精神歸宿”。

可疫情、俄烏沖突驅動著各種經濟數據大起大落,脫離基數談增量就是耍流氓。經過兩年的大通脹,美國內物價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基數水平,3%通脹金融市場的好消息,是美聯儲的好政績,但對於美國居民來說,物價上漲的痛感很難有實質性好轉。上半年,代表美國居民消費的零售銷售數據持續跑輸通脹,從側面印證了美國人購買力的疲軟。
再看CPI的細分組成:美國號稱“車輪上的國家”,隨著今年國際油價從去年俄烏沖突爆發後的高峰回落,以及車載芯片供應短缺緩解,包括汽油在內的能源價格大跌26.8%,強力拉動總體通脹數據下行,二手車價格也有所下降,美國人買車開車的體驗改善了不少。但汽車保險和修車費用依然分別上漲16.9%和12.7%,養車仍然是讓美國人頭疼的一件事。

除了開車,其他所有重要家庭支出的價格全面上漲:面包等烘焙食品價格上漲8.8%,餐館就餐價格上漲7.7%,電價上漲5.4%,醫藥用品和服務價格均上漲4%以上,房租上漲8.3%,與房價掛鉤的業主虛擬租金上漲7.8%——全都遠大於3%的整體數字。相比受到外部因素劇烈影響的油價,這些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更多由貨幣供給、勞動力成本等內部因素決定,具有較強黏性,短期內增速回落的空間很小。下半年,美國CPI漲幅很可能在它們的催動下重新上揚,給美國人的衣食住醫帶來更多壓力。
美式就業市場謎團
疫情後乃至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開發出了領先所有經濟理論和實踐的船新版本:無論在強勁復蘇階段,還是目前大幅加息經濟趨冷的階段,失業率、新增非農就業崗位和每周新申領失業金人數都保持在相當健康的范圍,傳統經驗上的經濟降溫失業潮並未出現。
美國就業市場不正常的火爆首先來自統計公式問題。只要我放棄找工作,我就不會失業,疫情導致大量美國人永久性退出勞動力隊伍,因此不會出現在計算失業率的分子當中,拉低了各項失業數據。經過長達3年的緩慢恢復,目前美國勞動力參與率停滯在低於疫情前0.7個百分點的水平,說明至少有150萬不工作的美國人沒有被失業數據捕捉到。
美國新增就業的分布與GDP走勢基本相同。科技創業公司泡沫破裂,硅谷大裁員讓信息行業率先達成就業零增長成就,金融、咨詢、會計等高薪崗位也增長乏力,零售和批發行業進入負增長,酒店餐飲新增就業失去動能。那麼是誰在只手補天拉高整體就業數據?沒錯,還是醫療服務業。

2022年,美國發生了“大辭職”浪潮,約5000萬人次辭職跳槽,接近總就業人口的三分之一,今年辭職率有一定回落,但依然處於歷史最高平台之上。勞動者頻繁流動的背後,是過熱的勞動力需求:今年5月,美國企業仍然有980萬個崗位處於空缺狀態,較疫情前高出36%。
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成本以人工為主,超高職業流動性讓服務消費的價格上漲更加頑固,2021年起,美國始終處於工資推高通脹卻跑不贏通脹的尷尬境地,6月,工資增速終於反超整體CPI增速,可正如上一節的分析,美國打工人的購買力實際遠遠沒有浮到通脹水面之上,等到下半年CPI增速反彈,他們還將繼續掙扎在惡性的通脹-工資螺旋當中。

最後,我們可以看一項令人忍俊不禁的數據:美國私人部門就業崗位增量節節敗退,政府部門新增就業人數步步攀升——考公,在一向標榜私人部門活力的大洋彼岸,也是經濟不景氣時的重要出路。

上圖,2022年1月以來每月政府新增崗位數;下圖,同期每月私人部門新增崗位數。
崩潰的財政紀律
財政支出支撐了美國GDP的門面,財政收入卻不能支撐美國財政支出的貪婪擴張。到6月份,美國聯邦收入累計下降11%,最主要的下降來自個人所得稅收入萎縮4200億美元(21%)。美國官方的解釋是今年資本市場不景氣,資本利得稅收入大幅降低。
中文互聯網吹捧美國制度的一套老話術說到,美國三權分立,能通過國會民意代表督促政府負責任地使用納稅人資金,不知道他們會對下面這張圖片作何感想:1917年創立債務上限制度以來,美國國會100多次提高債務上限,完全是政府“有求必提”,但依然不能滿足美國政府大手大腳花錢的欲望。
於是,在最近10年的大部分時間內,債務上限都處於“凍結”狀態(圖中灰色背景的時間段),政府債務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無序膨脹,然後兩黨以此為由頭進行充分的利益分肥後,再對上一時期的債務予以追認。可以說,自2013年起,美國事實上已不存在財政紀律的硬性約束,只剩下兩黨圍繞怎樣花錢、花錢給誰的斗爭。

沒錢不可怕,沒錢還亂花最可怕。拜登在明知今年債務將觸及法定上限的情況下,利用國會一定追認政府欠債的潛規則肆無忌憚擴大支出,並要求國會把債務上限要求凍結到2024年大選後,簡直把“我卸任/死(哪個先發生還不一定)後哪管洪水滔天”寫在臉上。債務上限凍結後,美國國債余額立刻上竄1.1萬億美元到32.5萬億美元,財政紀律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也被扯下,以後的總統可以更大膽、更無所顧忌地揮霍聯邦預算。龐大的債務,高企的利率,不負責任的政客,在美國財政走下坡的路上,至少有三只腳在狠狠猛轟油門。
銀行業:於無聲處聽炸雷
上世紀70年代,滯脹危機中的美國長期奉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地方銀行和儲貸協會(一種專門從事住房抵押貸款業務的小型金融機構)利用低成本的儲戶存款投資風險相對較高的金融資產以追求收益。沃爾克入主美聯儲後,以空前的速度上調基准利率,中小金融機構生存風險迅速上升。
好在金融業的帶恩人裡根翦除了幾乎所有金融監管,允許它們高息吸儲、投資更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破產後繼續經營,給許多中小金融機構續了幾年陽壽。1987年,美聯儲再次進入加息周期,徹底踩爆中小金融機構雷區,釀成持續到1995年的銀行破產潮。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2018年,特朗普大開金融監管的倒車,大量金融活動成為沒入水下的冰山;2008年來的超長期超寬松貨幣環境到現在的暴力加息,美聯儲轉彎烈度較80年代不遑多讓,沒有理由認為這輪天雷滾滾的銀行業危機會僅僅持續不到2個月。
3月,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投入390億美元,確保科技巨頭、幣圈大佬在倒閉銀行的存款能夠全額提取,到6月,這一數值上漲到520億美元。FDIC曾表示,將清算倒閉銀行資產彌補這些費用,不會動用普通儲戶一分錢,可從現在的數據看,清算工作毫無成效,恐怕這幾百億的虧空還是要走華爾街贏贏贏的老路,用普通儲戶的存款保險保費,為金融精英的風險買單。
3月,美聯儲設立救急貸款窗口,允許銀行按票面價格抵押大幅貶值的國債換取流動資金,防止更多銀行遭遇連鎖擠兌。一開始美媒還擔憂,使用這些資金等於公開宣布銀行的資產出現了問題,中小銀行不會“自取其辱”引發恐慌。事實證明中小銀行的身體很誠實,2個月內領走了800億美元救濟金。5月初第一共和銀行被收購後,銀行業的雷聲從新聞媒體中淡去,救濟貸款余額卻不聲不響地漲到了1020億美元,更多的陰雲還在集聚。

美聯儲為應對硅谷銀行倒閉危機設置的“銀行定期融資計劃”貸款余額
鑒於當前美國經濟數據一片大好,美聯儲很可能在9月再次加息到5.75%,然後在更長時期內維持高位利率。熱鬧是美聯儲的,是巨無霸大銀行的,中小銀行什麼都沒有,它們將面臨更高的商業貸款違約風險,同時不得不拿出更上一層樓的利率吸儲,避免存款進一步向大銀行流失,資產負債表兩頭受氣,等待誰會成為下一顆多米諾骨牌。誠然,美聯儲可能會再次不計代價出手救助爆雷銀行,可誰又是代價,又能維持到多久?
結構時代
過去30年的好時光裡,主要經濟體的幾乎所有行業、所有人都處於上升通道,一份總量數據良好的答卷確實可以代表微觀主體的福利改善。但在今天,總量數據只對裝聾作啞的政策制定者和不接地氣的金融市場才具有意義,美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分項數據無不指向經濟結構持續惡化。
諷刺的是,恰恰因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完善的高頻公開統計體系,它的總量幻影才會被如此輕易且全面地戳破。對於統計覆蓋更粗線條的經濟體,總量下的結構問題會有更深的潛藏空間。
總量時代結束了。GDP與經濟活動,CPI與物價民生,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進步,數據與真實的關聯遭到了削弱。不論是上到廟堂的分析決策,還是遠在鄉野的吃瓜圍觀,都需要更具體、更多維的數據資料,以及更加自下而上的視角,去觀察經濟實務工作量,去關心切切實實的民生質量。
結構時代開始了。以前,市場化、全球化是搞好經濟的標准答案,拉高GDP是經濟繁榮的代名詞,大家也都能從這套模板裡多多少少分得好處。而現在,每個國家都面臨著獨特的、前所未有的經濟治理挑戰。美國經濟數據再好,也很難透過多重經貿壁壘對我們產生重大利好;美國經濟活動再壞,也不理所當然地意味著我們的趕超難度降低。對於美國經濟,我們科學圍觀吐槽、持續警惕,但最終還是要摸清自己的家底、開好自己的藥方,在這個艱難的國際零和游戲中堅定地找到那條新路。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