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拿鐵效應 因小錢返貧的一代年輕人 | 溫哥華財稅中心


[日常理財] 拿鐵效應 因小錢返貧的一代年輕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程安安鼓勵她:「兩個都要,只要是工資可承受范圍的,就不用糾結太多。」

如今,陷入拿鐵效應之後,輪到自己掙錢,她才感受到錢有多麼不經花。




?《沒有養老的資金》?

而張澤幾乎恰恰相反。他是由於以前過的日子太窮了,加上疫情幾年也憋得比較久,今年以來,開始「報復性消費」。

小時候,張澤的零花錢是論「毛」的,經常只有五毛錢,每周發一次。就算到了大學,生活費也只有一個月700塊錢,談了戀愛後,兩人有時候要出去吃飯,就更不夠用了。

直到工作之後,手頭才稍稍寬裕起來。

如今,他覺得自己在用消費的方式,來彌補之前的遺憾。

我們的生活其實比較平庸,如果用平庸的購物,來滿足平庸的生活,就會覺得缺少一種態度。

比如,他開快遞,覺得用一把手工打造的魚形刀來開,就是有態度的。如他所說,成為會員,享有跳過廣告的權利,「也是一種態度」。

而正是這些態度,構成了陷入拿鐵效應的動機,吞噬了他的金錢。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非必要支出」、「錢莫名其妙就沒了」之類的話題裡,也能找到形形色色深陷拿鐵效應的人。


比如剛參加工作的白宛宛,她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拿鐵效應包圍。每個月的工資莫名其妙就消失了。

花的每一分錢好像都有用處,又好像沒有用處。

這是一種「薛定諤的有用」。

每個月工資到賬,她習慣拿出1000塊放進一張不常用的銀行卡,試圖存起來。她想,就算一個月只存1000塊,年底也有10000塊的存款。


但願望只是願望。1000元經常在月底被拿出來花掉。

某種程度上,拿鐵效應也代表了她的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如今工作壓力大,陷入拿鐵效應雖然費錢,但是某種程度上,也能提供一些撫慰。

比如,賺錢後,她迷上了盲盒。有一次出門逛街,看到店鋪前圍著很多人,發現一個盲盒好像也就69元,「沒有之前想的那麼貴」,而且造型可愛,治愈人心。

一份《盲盒經濟洞察報告》也顯示,盲盒是典型的能夠形成「沖動購買」的商品之一。

自那之後,每次去逛街路過店鋪,她都會看一下有沒有喜歡的盲盒。哪怕男朋友建議一次買一整套,她也堅決不同意,非要一個一個抽,堅持用運氣湊一套。

到了這個地步,抽盲盒,已經成了拿鐵效應一部分,也成了白宛宛生活的一部分。


1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