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经济学家建议:印钱解决地方债

挟“债”自重,拿捏央妈要放水。别看他们口吐莲花狂飙术语,千言万语一句话:印钱放水,包治百病。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关不羽
曾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今有“印钱放水救一切”。一个个浓眉大眼的“首席经济学家”,丢了经济学常识,竟成了搔首弄姿的“疯批美人”。
01
有些地方政府忙于“化债”,动作千奇百怪。有“寻求智力支持”的智取,有跑到隔壁城投去“借钱”的豪夺,还有登报催款的XX……
大家自行脑补吧。反正姿势有多难看,债务压力就有多大。
但凡有这样的热闹,总有一路人马摇着白扇子登场,画上小花脸,捋着三寸鼠尾须,一脸“山人自有妙计”高深莫测的样子,掏出三个锦囊。打开一看,锦囊1“印钱”、锦囊2“放水”,锦囊3“印钱+放水”。
这路人马的主力是来自某些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头衔差点意思的也得是“高级分析师”。这些都是正儿八经的专业人士,专攻两项技能:达则吹喇叭,穷则要放水。
吹喇叭,就是把各家城投吹向市场。城投债的标准产品要他们背书,城投债的非标产品更是由他们操盘。只要钱到位,把鹤岗吹成陆家嘴都不在话下。
吹牛吹出了一地鸡毛的债务风险爆发,举新还旧的游戏玩不下去,“山人自有妙计”的第二幕就开演了。挟“债”自重,拿捏央妈要放水。别看他们口吐莲花狂飙术语,千言万语一句话:印钱放水,包治百病。
这套把戏玩了很多年了。
从2008年后大基建、地方债、房地产三位一体的债务联动以来,“首席经济学家”们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表演。地方债被他们吹得越来越大,玩法也越来越野。显性隐形,表内表外,一团浆糊。债务风险也随之蔓延。
事到如今,有些深陷债务困境的地方政府已经狼狈不堪,但是各路“首席经济学家”们意犹未尽,举着“印钱放水”的招魂幡。这是饕餮成性的攫利惯性,还是自我说服的思维迷障,已然说不清。
02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放水冲债的老药方已经指望不上了。
“首席经济学家”卖力吆喝那么多年,已经印钱印得满坑满谷。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0.85万亿元,已经是2022年GDP的2.3倍。而且,这样的高水位,4月份的M2还同比增长12.4%。
印钞机已经尽力了,城投债依然压力山大。显而易见,印钱冲债,此路不通。奉劝各位“首席经济学家”就不要挣扎了,收拾收拾争取个“N+X”不香吗?
钱是足够的,甚至太多了,但是填不进地方债务的大窟窿。问题不是出在了钱不够,而是渠道不畅。
渠道不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企的城投债,早就脱离了当地的经济基本面。但凡不疯批,金融机构、投资者都不肯当接盘侠。有钱也不接,除非钱是白给的。
白给的钱不是钱,可以花起来不当钱。这就是所谓“印钱冲债”的根本逻辑。“首席经济学家”们永远喊“钱不够”,就是要央妈白给钱。这不是埋汰他们,君不见已经有野生专家们开始琢磨“终极大招”——印钱消债。反正印钱不要钱,央妈直接放水把地方债给消了,不就一了百了吗?


分享: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