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奇 30萬億新增人民幣消失在哪兒
地產公司的數據,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全國年度累計二手房地產成交金額,分別為7.45萬億、7萬億和6.5萬億元——雖然數據並不是那麼權威,但序列數據至少能說明,2022年二手房交易額沒怎麼增加。
總結下來,我們可以認為,以往被認為中國最大的貨幣蓄水池——房地產,2022年並沒有吸收新增的30萬億元貨幣。
股票市場,也存在著首次發行股份籌資額(IPO)和二級市場交易額的區別,不過,這個在證監會裡都有相關的統計,我們直接引用相關的數據就行。2022年,中國股票市場籌資金額1.32萬億元,總成交金額224.51萬億元,期末總市值78.80萬億元。相比之下,2021年的時候,這三個數據分別是1.47萬億、257.97萬億和91.61萬億元。
很顯然,無論是股市的籌資金額、總體市值還是成交金額,均沒有增長,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2022年新增30萬億元廣義貨幣,並沒有額外進入股票市場。
期貨方面,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的統計公報,2022年1-12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額為534.93萬億元,2021年的這個數字則是581.20萬億元——很顯然,2022年的整體數字,都是下降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去年新增的廣義貨幣,也沒有進入期貨市場。
與股票一樣,債券同樣存在年度發行額、年度交易額與總市值的問題,不過,因為購買債券的機構大多都是考慮將債券持有到期,而債券的交易主要發生在金融機構之間(散戶的債券交易量在整個債券交易額中占比極低),而且大多以抵押的方式進行交易——這個問題,我放在後面專門討論,這裡暫且只考慮年度發行額與債券市場余額。
2022年,根據中國央行、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清算所的綜合統計,2022年中國共發行各類債券61.45萬億元,而債券市場余額則高達144.54萬億元。對比之下,2021年的這兩個數據,分別是61.38萬億和133.11萬億元,發行額度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余額則增加了11.4萬億元。
很難得的,這也是房地產、股票、債券、期貨這幾大類資產中,唯一一個總市值在2022年實現了正增長的資產——但很可惜,債券余額雖然增加了11.4萬億元,但相比去年133.11萬億元的這個規模,僅增長了8.5%,還是趕不上新增貨幣的年度增速。
但請大家注意,從資本市場的角度,我們已經尋找到一個正增長的市場了——至少有一部分的新增貨幣,額外進入到了2022年的債券市場。
除了房、股、債、期這四個普通投資者可能比較熟悉的市場之外,還有幾個大家不怎麼熟悉的市場。下面先來看票據市場。
根據中國央行和上海票據交易所的相關數據,2022年,全國共發生票據業務結算1.01億筆,金額98.14萬億元,相比2021年分別下降26.34%和12.88%。剔除不涉及貼現的支票、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不涉及貼現就沒有價差交易)以及額度很低的銀行本票業務(2022年僅發生15.6萬筆、2537億元),單單來看商業匯票,2022年簽發、背書、貼現、交易、再貼現業務規模,合計突破190萬億元,其中結算金額24.23萬億元,較2021年分別增長15%和8.8%——可以說,商業匯票業務也是一個正增長的市場。
黃金交易方面,根據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公告(黃金期貨的交易納入期貨統計中了),2022年黃金交易所的總成交金額為15.2萬億元,而2021年的總成交額則為20.53萬億元。
雖然黃金的價格確實是漲了,但我們不能認為,新增的人民幣是進入了黃金市場……實際上,無論15萬億還是20萬億,黃金交易市場在當代資本市場中,始終是一個很小的角色。
接下來要說的,是同業市場——非專業金融人士,絕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同業市場才是中國真正的巨無霸交易市場。
所謂“同業”,是指大家都從事金融業。同業市場的交易,包括了同業拆借交易和質押式回購交易兩種——所謂“同業拆借”,是指除中央銀行之外的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短期資金融通的市場,即金融機構之間利用資金融通的地區差、時間差,調劑資金頭寸,由資金多余的金融機構對臨時資金不足的金融機構短期放款,純粹依賴於信用和央行擔保,來實現資金融通。
至於質押式回購交易,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用債券作質押,然後借錢,這也是債券“二手交易”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
另外要強調的是,同業市場形成的同業拆借利率和質押式回購利率,不僅影響貨幣市場,對資本市場和其他衍生品市場也會產生巨大影響,可以說,同業市場形成的各種利率,是中國金融市場上“錢”最基本的價格。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這裡綜合貝殼研究院、鏈家研究院等房總結下來,我們可以認為,以往被認為中國最大的貨幣蓄水池——房地產,2022年並沒有吸收新增的30萬億元貨幣。
股票市場,也存在著首次發行股份籌資額(IPO)和二級市場交易額的區別,不過,這個在證監會裡都有相關的統計,我們直接引用相關的數據就行。2022年,中國股票市場籌資金額1.32萬億元,總成交金額224.51萬億元,期末總市值78.80萬億元。相比之下,2021年的時候,這三個數據分別是1.47萬億、257.97萬億和91.61萬億元。
很顯然,無論是股市的籌資金額、總體市值還是成交金額,均沒有增長,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2022年新增30萬億元廣義貨幣,並沒有額外進入股票市場。
期貨方面,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的統計公報,2022年1-12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額為534.93萬億元,2021年的這個數字則是581.20萬億元——很顯然,2022年的整體數字,都是下降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去年新增的廣義貨幣,也沒有進入期貨市場。
與股票一樣,債券同樣存在年度發行額、年度交易額與總市值的問題,不過,因為購買債券的機構大多都是考慮將債券持有到期,而債券的交易主要發生在金融機構之間(散戶的債券交易量在整個債券交易額中占比極低),而且大多以抵押的方式進行交易——這個問題,我放在後面專門討論,這裡暫且只考慮年度發行額與債券市場余額。
2022年,根據中國央行、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清算所的綜合統計,2022年中國共發行各類債券61.45萬億元,而債券市場余額則高達144.54萬億元。對比之下,2021年的這兩個數據,分別是61.38萬億和133.11萬億元,發行額度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余額則增加了11.4萬億元。
很難得的,這也是房地產、股票、債券、期貨這幾大類資產中,唯一一個總市值在2022年實現了正增長的資產——但很可惜,債券余額雖然增加了11.4萬億元,但相比去年133.11萬億元的這個規模,僅增長了8.5%,還是趕不上新增貨幣的年度增速。
但請大家注意,從資本市場的角度,我們已經尋找到一個正增長的市場了——至少有一部分的新增貨幣,額外進入到了2022年的債券市場。
除了房、股、債、期這四個普通投資者可能比較熟悉的市場之外,還有幾個大家不怎麼熟悉的市場。下面先來看票據市場。
根據中國央行和上海票據交易所的相關數據,2022年,全國共發生票據業務結算1.01億筆,金額98.14萬億元,相比2021年分別下降26.34%和12.88%。剔除不涉及貼現的支票、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不涉及貼現就沒有價差交易)以及額度很低的銀行本票業務(2022年僅發生15.6萬筆、2537億元),單單來看商業匯票,2022年簽發、背書、貼現、交易、再貼現業務規模,合計突破190萬億元,其中結算金額24.23萬億元,較2021年分別增長15%和8.8%——可以說,商業匯票業務也是一個正增長的市場。
黃金交易方面,根據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公告(黃金期貨的交易納入期貨統計中了),2022年黃金交易所的總成交金額為15.2萬億元,而2021年的總成交額則為20.53萬億元。
雖然黃金的價格確實是漲了,但我們不能認為,新增的人民幣是進入了黃金市場……實際上,無論15萬億還是20萬億,黃金交易市場在當代資本市場中,始終是一個很小的角色。
接下來要說的,是同業市場——非專業金融人士,絕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同業市場才是中國真正的巨無霸交易市場。
所謂“同業”,是指大家都從事金融業。同業市場的交易,包括了同業拆借交易和質押式回購交易兩種——所謂“同業拆借”,是指除中央銀行之外的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短期資金融通的市場,即金融機構之間利用資金融通的地區差、時間差,調劑資金頭寸,由資金多余的金融機構對臨時資金不足的金融機構短期放款,純粹依賴於信用和央行擔保,來實現資金融通。
至於質押式回購交易,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用債券作質押,然後借錢,這也是債券“二手交易”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
另外要強調的是,同業市場形成的同業拆借利率和質押式回購利率,不僅影響貨幣市場,對資本市場和其他衍生品市場也會產生巨大影響,可以說,同業市場形成的各種利率,是中國金融市場上“錢”最基本的價格。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