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過度支”的華為 工資到底有多麼高?
最重要的是華為一開始就走的是“頂端平衡”,而大部分企業一開始就丟掉了選擇,因此後面“步步驚心”,也很難掉頭。
總結起來,華為高薪是要解決如何“以奮斗者為本”的問題,任正非願意拿錢、拿股權進行分配是一回事,但具體怎麼分,分多少,又是一回事。從某種程度上,是後者決定了公司的成敗。基本法理講到待遇原則,一提待遇就想到錢,那是片面的觀點,待遇包括機會、地位、處理問題的權利和責任。
03
“養廉”“養閒”還是“養才”
華為的高薪是“養廉”“養閒”還是“養才”?
但就在2023年,華為進行了藍軍機制下的“自批判”,藍軍諫言:“過度高薪”養了一群閒人。起因是 1 月 14 日,華為內部論壇“心聲社區”就公布了分紅數據:2022 年度工會虛擬受限股分紅預計為人民幣 1.61 元/股,與 2021 年相比較有長足增長。
但是強調“自我批判”的任正非先生卻認為:“倡導自批判,但不提倡相互批評,因為批評不好把握適度,如果批判過火,就容易造成隊伍之間的矛盾。”
那麼,華為的高薪,是否就該被“自我批判”呢?
有專家稱:
華為高薪從“利處”來看,高薪能改變普通員工的經濟現狀。同時,高薪也是華為長期有效益發展的結果。通過給員工良好的個人回報,從而轉化成推動公司發展的強勁勢能。
華為高薪從“弊端”來看,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規模小、耗人多的業務,經營壓力陡增。內部剛性成本,導致客戶服務水平下降。越來越強的經營剛性,使華為“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扭曲的薪酬架構導致了上層板結、基層流失,組織喪失正常新陳代謝的能力。由奢入儉難,部分員工心態的改變導致奮斗精神的喪失。
有人分析說華為高薪的本質是:華為員工真忙,加班常態化,華為是3個人幹5個人的活,然後,拿4個人的錢。
但拿這麼有爭議的超高薪水,是否能“養廉”?
有人稱:華為的高薪養出了“富貴氣息”,華為公司內部辦公、海外員工生活條件改善非常顯著,很多海外代表處的食堂幾乎是當地中餐的最高水准。也就出現一些內部浪費的問題,內部人情往來多。藍軍認為這些倒不是什麼大事,年景好的時候要求大家節衣縮食,客觀上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
但藍軍認為,更大的問題在於部分員工的心態和想法改變:
“在公司物質激勵非常充分、職級快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目前部分高層沒有了使命感,部分中層沒有了危機感和饑餓感,或多或少地存在有overpay、激勵疲勞、攀比等現象,工作上變得懈怠。”
也有專家稱:高薪養廉政策雖然沒有得到成功,但是高薪養才的策略在華為身上卻成功了。
2000年起,華為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對當時的電信行業領導者Siemens(德國西門子)、Nokia(芬蘭諾基亞)、Lucent(美國朗訊)、Nortel(加拿大(专题)北電)、Alcatel(法國阿爾卡特)等形成一定的威脅。
2004年西門子公司董事會上有個針對華為的專題內部分析認為:
“2004年華為研發的人均費用(R&D Personal Cost)為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的人均費用大概為12萬~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這個費用不僅包括薪酬、獎金、福利等,也包括出差、儀器儀表等各項業務性費用)。
華為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workinghour)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1360小時(周均35小時,但假日很多),人均投入時間之比為2∶1。依照2004年的數據,華為有13000名軟、硬件開發人員,13000×6×2×0.8(與西方公司開發效率相比打八折)=124800(人員)。”
也就是,華為相當於具備西方同類公司12.5萬開發人員的能力,因此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化特性方面反應較快,研發投入產出比接近大多數西方公司的10倍。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