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33年前到美 從服務員成銀行副總裁 | 溫哥華財稅中心


33年前到美 從服務員成銀行副總裁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我叫陳思進,60後,留美碩士,911幸存者。

初到美國時,為了學費和生活費,我打過各種小工。畢業後,我在華爾街做過各種業務,職位從初級做到高級,終成業界精英、作家,近期開始涉獵影視界。

如今,我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實現童年夢想。


我不知道,自己明天還在不在,所以要活在當下,想幹什麼就要盡快去幹,做好今天的事。這個信念一直支持我走到今天,還將支持我繼續走下去。



(我和太太旅游

我出生於上海,在北京文化部大院長大。我喜歡看書,九歲就讀了《紅樓夢》。我的童年夢想是成為一位作家,或當翻譯家,或做演員、導演。

初中時,我隨家人返回上海,一直到讀完大學,並工作了兩年。

我不願繼承家業(做房地產)。在1990年,我為了夢想,放棄上海花園洋房的生活、穩定的工作,趕在第一波留學潮的最後一年,留學美國

我先在克利夫蘭州立大學,學了一學期的機械工程,又修了兩個學期的大眾傳媒,然後,我來到紐約

當時,學這兩個專業,要在美國有很好的發展,比較困難。



(出國前,我和太太在上海老家)

那時,電腦專業剛剛興起,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1992年2月4日(農歷春節),我進入紐約市立大學,攻讀電腦碩士。1994年6月2號,我獲得了碩士學位。

留學美國,沒有拿家裡一分錢。我第一個專業就拿到了獎學金,後來的電腦專業沒有設立獎學金,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壓迫著我。那時,熱狗最便宜,一塊五兩個,我連著吃了三個月,沒有吃一頓米飯。

求學期間,我做過服務員,也當過搬運工、外賣騎手。

為了豐厚的小費,我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進出經常聽到槍聲的法拉盛(美國三條唐人街之一)送外賣。當我回到家,坐在地上,興奮地數著掙來的錢時,太太小玲卻心疼地流下了眼淚。

我相信,那些不能打敗我的,都將使我更加強大!





(我在紐約

畢業面臨著擇業,我向往華爾街。可當時,華爾街的猶太人占一大半江山,WASP(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占一小半江山。東歐人、南歐人都很難進去,更不要說我這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

但我了解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華爾街開始電腦化,然後衍生證券化,需要大量的數學、物理和電腦人才。猶太人和WASP提供不了那麼多的人。

所以,我們華人、東歐人、印度人等乘勢而入。

憑著一股敢啃硬骨頭的精神,我闖過了身份關、服裝關、經驗關、語言關、文化關,在畢業三個月後,進入了華爾街。在當時的五大投行之一,銀行家信托風險管理部門做金融軟件工程師。



(我剛進華爾街時)

進去一看,果然名不虛傳,華爾街匯聚了世界上的頂尖人才,一般都是常春藤、哈佛、耶魯、劍橋、牛津這類學校畢業的學霸。一群高智商的人在那裡博弈。

當時,公司風控部只有三個華人,我和一個香港人、一個新加坡人。我想跟他們說說華語,人家都不願意,也套不了近乎,大家還是用英文交流。

後來,大陸留學背景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是縣市、甚至全省的數理高考狀元。

華爾街的收入很高。有些大學教授,特別是數學、物理教授,本來年薪只有七八萬美金。進入華爾街工作後,收入一下就漲了五六倍,甚至十倍。

因為華爾街的量化交易算法,都是靠做從物理模型演變過來的金融模型。所以金融專業要做好,物理相當重要。

於是,我一邊上班,一邊在紐約大學進修金融和物理專業。

幾年後,我獲得了紐約大學金融高級深造班的結業證書,相當於碩士學位。物理,我就修課,沒有去考學位。



(我拉二胡曾經達到專業水平)

實際上在華爾街,不要說碩士學位,有個學士學位都夠了,後來都是靠經驗和人脈。

1998年,我們行被德意志銀行兼並了。我就轉到了五大ECN(線上交易平台)之一的 BRUT ECN,任資深金融軟件工程師,職責包括電腦和金融。

我們這個公司,最厲害的時候,100多人做到的交易量就占納斯達克的20%。

華爾街前期是場上交易為主,後來納斯達克興起了,叫OTC(櫃台交易市場)。我們更超前,可以不用中介,在線上直接撮合買賣方做交易。

之後,我們公司被兼並了。英文有句話:If I can't beat you, buy you!(如果我打不敗你的話,我就把你買下來。)



有些收購是把它做大,有些收購是把它雪藏。我們這個公司,被兼並以後,就被雪藏起來,因為我們是顛覆式的創新,影響到了它的生意。



(我在瑞信辦公室

2002年,我轉到了瑞士信貸,它是全球的十大財團之一。我從電腦完全轉行到金融,進入了華爾街的主業,職位是助理副總裁。

做了三年後,我跳到了美國銀行的證券部,任副總裁。在華爾街屬於中層,但在一般公司,就是高層

2008年開始金融風暴,我那時做的正好就是引發金融海嘯的產品,CDS(信貸違約掉期),親眼目睹並經歷了整個金融風暴過程。

2010年,我進入了宏利金融集團,它是加拿大資產規模排名第一的保險公司。我的級別升到了資深顧問,相當於董事總經理,基本達到了華人在華爾街的天花板了。

回顧在華爾街的工作生涯,我幾乎什麼業務都做過。華爾街分三個台,做證券直接交易、場上交易,也就是前台,我在紐約證交所做過8個月。我也做過中台,就是風險管理,還做過幾個月後台的交割、清算。



(我在瑞信年會上)

經過多年的打拼,我發現,華爾街不僅有光鮮,華麗的一面,也有聲色犬馬,坑蒙拐騙的一面,就像電影中演的一樣。

剛進華爾街時,我因為理念、觀念的不同,受到很大沖擊。五年以後,就習以為常了。

華爾街每天都在上演一線業務與合規陣線的“魔道之戰”。2012年之前,我都在“魔”一邊,不斷的打擦邊球,不斷的想越界,希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012年之後,我進入了加拿大最大的財團——皇家銀行,做風險管理資深顧問,主管合規監控,也就是“道”陣線,一直做到2021年退休。

進入“道”的陣線後,我的職責是不斷的監管和限制“魔”的行為,努力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前兩年國內說內卷,說996。在華爾街,996根本算不了什麼。我們每周至少工作70個小時,叫8106(每天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10點,一周工作6天。)。





(我和瑞信同事)

在家裡休息的時候,我們也是隨時待命的,特別是在做前台的時候,那就像婦產科的大夫一樣,時刻待命。

所以說,華爾街適合中、青年人打拼。一般來說,白人過了40歲,像我們過了50歲,就要離開華爾街了,不可能再繼續做,因為身體、精力,都承受不了。

我進入皇家銀行之後,經常去加拿大出差,並進入半退休狀態,每周只工作四五十個小時,我和太太就搬到了多倫多

加拿大3000多萬人口,華人有200多萬,華人比例非常高。在加國,華人地位也非常高,我認識的華人議員就有三人。



(我和太太在加拿大魁北克

當然,我們也可以一直留在美國,但我們選擇了加國,後來證明,那是很明智的選擇。

就寫作來說,我是從業余愛好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我的後半生都在實現我的童年夢想。

我在出國之前,就已經是小有知名度的文學青年。那時,我在上海的一本知名雜志上開了專欄,每期都是翻譯一篇歐美短篇小說,包括歐?亨利、愛倫·坡等作品。

留美之後,停了一段時間沒寫。9?11之後,我又開始恢復中文寫作了。


最早,我是給國內的一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專刊投稿。我開始是寫人生的感悟、心路歷程、美國留學生活、華爾街的生活等。2005年到2007年,我應邀為他們寫專欄。

2007年北京某報的財經版主編,聯系到我,說我有華爾街背景,不寫財經的話,太可惜了。然後,他就給我開了專欄,這是我的第一個財經專欄。



(我在美國

沒想到,我在圈內立刻就火了。因為我寫的風格跟別人不太一樣,我完全是寫自己在華爾街多年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零距離的接觸。

最高峰時,我同時在國內12家一線財經報刊上有專欄。上海的報紙沒找我開專欄,但電視台每周一跟我有一個連線。

那時,很多人以為我是專職寫財經的作者,其實我還在上班的,只是業余時間寫作。

我上班的時候,想到什麼主題,回家後一般二三十分鍾,就寫好了,基本上不用修改。寫財經對我來說是小菜一碟,

一天寫一篇,像玩兒一樣。後來,紙媒漸漸衰落,自媒體開始興起。2018年,我就停了很多紙媒專欄,而轉戰自媒體了。

其實,我早在2009年就開了自媒體賬號,應該算是最早的一批。後來陸續在好幾個平台上開了賬號,我的號在平台上排名,從前100到後來常常進入榜首,最高時有300多萬粉絲。





(我現在是作家)

那時,其他人發一篇文章,流量有10萬+就很不錯了,我發一篇文章經常是百萬、千萬+,有一篇甚至到了四五千萬的流量。

後來,那家平台因資金問題關閉了。我又應邀在另一個平台開了賬號,從它的問答,到圖文再到音頻、課程、圈子,我都做過。前年退休之後,自媒體直播開始火爆,我又開始做直播,也都有不錯的流量。

我之前認識的很多紙媒編輯也轉戰自媒體了,所以在這個圈子裡我有很多朋友,包括出版社我也有很好的關系。我有專門的助理幫我整理文稿出書,已經出了三十五本書,還和太太合出了五本長篇小說。

前年,某平台邀請我參加他們的直播節目,以財經專家的身份跟國內的財經大咖PK,每次直播都有上百萬的流量,最高時超過300萬,這在財經類是非常不錯的。



(我在美國華盛頓

現在,我維護著三個平台的賬號,每天花半個小時發個十條八條的圖文、動態。視頻和直播是大趨勢,我還會繼續和某平台的財經主播頭部號合作深耕,談財經金融方向。

在紙媒上,我還有四個專欄,一個給青少年做財商課(訂閱量300多萬),兩個給成年人做財經科普、金融市場的合規科普。中國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但是財商要補一補。

還有,我從2017年開始,給一家頭部科普雜志做自然科學科普專欄,培養國人的科學思維。它的訂閱量有上百萬。

現在,我漸漸地在做漫畫改編,我的第一套漫畫,四本都出版了。接下來,我做的所有科普工作,都會做漫畫甚至動漫的改編。


我的小說合作者雪城小玲(我太太的筆名)是如何走上寫作之路呢?這要從2001年的911事件說起。那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恐怖襲擊。





(911時,我在世貿80樓上班)

我那時在世貿80層上班,在大廈坍塌前3分鍾逃了出來。我是最後一批逃離人群中,唯一的留學背景華人幸存者。但我太太因受到巨大驚嚇,在迎接我時又快速的奔跑,引起強烈的宮縮流產了。

為此每年,都有幾十家國內外媒體、各種各樣地采訪我,我就像祥林嫂一樣,一遍一遍地說。頭幾年,我很樂意,因為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有應激反應,向媒體傾訴能讓我得到很好的療愈。

到2006年,我又接受了一輪記者采訪後,覺得這件事可以畫一個句號了,就公開謝絕了以後的采訪。

但是有一位媒體記者,鍥而不舍,他說:“之前都是采訪你,我想采訪一下你太太,從她的角度說說這件事。”實際上她當時在外面,要比我在樓裡更緊張,因為她親眼看到第一棟樓已經倒了。



(我和老同事在某一年9?11紀念日聚會上)

我太太同意了,她對五六個題目,洋洋灑灑寫了上萬字。我一看她的文字,非常漂亮。平時我看她寫的沒這麼多,這一次,她像講故事一樣,把來龍去脈,寫得非常生動,而且很有小說的語感。

然後,我就讓她立刻辭職,全職在家寫小說。我幫她把處女作投到浙江的一個小說雜志,對方立刻就選用了。

因為我翻譯、寫短篇小說可以,但是寫長篇小說沒有小說的語感,這是天賦問題。所以太太寫小說的能力,讓我如獲至寶。

小玲把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注冊會計師工作辭掉,放棄六位數美元的年薪,很多人都說我們瘋了。但我清楚,小說能寫好的人,豈止是萬裡挑一,非常不容易,小玲的天賦不能埋沒。

我和太太寫小說,策劃、大方向、大綱,我把握得很好。我太太負責執筆,她對細節構思配合的非常好。所以,我倆都是同時署名的。



(剛搬到加拿大時)

我倆作為夫妻檔,在小說界是有點特色和知名度的。國內很多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對我倆評價都很好。

我們合寫的第一類小說是財經商戰系列,第一部先後出了三版,賣了50多萬冊,我們說是祖師爺賞飯。

第二類是純文學系列的,寫的是第一類小說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背後家族故事。第一部已經出版,第二部在某報紙上全文連載。



第三類是科幻系列,第一、二類小說中不便寫的就放在第三類中,以科幻的形式寫,其中主要的科幻設定,包括當下最熱的元宇宙。我是想致敬我最崇拜的科幻大師阿西莫夫。

這三個系列的小說,很大一部分是以我們自己為原型。我們已經寫了5部,計劃寫13部。下半生,我主要精力會用在這三個系列小說的寫作與改編,與國內頭部的影視國企、民企合作,搬上影視舞台。



(我在省政府前慶祝加拿大國慶)

說起我和影視的緣分,從2020年6月,我參與的第一部電影就開始策劃了。

這是一部掃黑題材的電影,賣點之一是金融領域的高智商犯罪。當時劇組,演員都把握不好,所以邀請我做金融顧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索性提前一個月,給片方8個主創每天上一小時金融課。

劇中的重要角色,一位經濟學教授(黑社會老大)的幾乎所有的財經台詞都是我設計的,他課堂上講課的內容都是從我書裡面摘出來的。

而且,我本人原型也作為劇中人物出現了(80分鍾時),本來計劃由我本色出演,後來由於疫情,我無法回國,就請了一位跟我有幾分相似的制片人飾演。

我從策劃、編劇、制作到後期宣發,幾乎全程參與到這部電影中。它雖然在影視寒冬中上映,但在放映的頭20天,一直保持著日票房冠軍的記錄,並獲得近2億的票房收入。



(我的原型也是打黑影片中的角色)

現在,我手頭有三個影視項目同時在進行,我的金融商戰小說和科幻小說的影視改編,正在跟國內兩家頭部影視企業合作。

我還有一個項目,是講國內一家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甲(市值10億元人民幣),跟美國排名第一的企業乙(曾經市值3萬億美元)打官司的真實故事。這是一個螞蟻要扳倒大象的故事。

甲公司在2009年獲得了“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的專利。乙公司在2011年向全球發售帶聊天機器人的手機。於是,甲公司在2012年,起訴乙公司該產品的技術方案侵犯了甲公司在中國的專利權。

我是甲公司的金融顧問。2019年,我找到合作多年的媒體,幫甲公司打輿論戰。官司從地方法院打到最高法院,曠日持久。2020年,甲公司終於勝訴。

生活方面,我習慣了每天只休息4、5個小時,所以,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一直堅持運動)

說起愛好,年輕時,我愛好太多了。我拉二胡曾經達到專業水平。跳交誼舞,我曾經是上海大學交誼舞大賽的探戈冠軍,華爾茲第三名。我還會吉他彈唱,辯論。

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有充足的精力工作、學習,我一直保持健身的習慣。在華爾街時,我每天到健身房鍛煉半小時。到多倫多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減少了力量型的運動,改為走路,每天6000到10000步。

我最大的愛好是看各種各樣的書和寫作,所以各個領域都能談。



(趕路的人也可以欣賞風景)

911之後,我感悟到,我不知道明天自己還在不在,所以要活在當下,想幹什麼就要盡快去幹,做好今天的事。這個信念一直支持我走到今天,還將支持我繼續走下去。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