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理財] 存了60年的5萬存款 銀行卻給50元
銀行大家都不陌生,生活中也不免跟它打交道。
在我國銀行基本都是國家所有。
所以,很多時候公眾的閒錢都會放到銀行,所以大家還是很放心的。
而今天我們同樣講述一件有關銀行業務的事件,也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個人跟銀行之間打交道,要學會維護自我的利益。大鬧銀行的老太太
2012年的一天,雲南某中國人民銀行網點,一位姓徐的老太太情緒激動地跟該網點工作人員起了爭執。
爭執中不滿的老太太竟然用隨身攜帶的拐杖准備敲打前來勸說的工作人員。
待工作人員躲避後,氣憤地看到老太太竟然直接將大堂門口的玻璃給敲碎了一塊。
沒有辦法,見老太太誰都無法勸服,且情緒激動,行為暴躁,工作人員只好向警方報案處理。
那麼老太太為何會跟銀行方面有這麼大的沖突?
起因還是因為一則多年前的存款問題。
既然是在該銀行存有錢款,那麼就應該到期之後給人家兌付,這沒什麼可爭議的。
事實上,沒有人將重點關注這個方面,而是雙方對於到期該兌換的金額出現了爭議。
原來,徐老太手中拿著一張59年之久的整整5萬元存單,該存單早就到期了。
當然,即使是已經到期了,那麼只要還在銀行,沒有兌付,銀行自然還會付利息,這沒什麼問題。
問題就在於銀行只願意給徐老太兌付50元錢。
你沒有看錯,就只有50元,不是50萬,更不是500萬元。
而就這50元,還是銀行方面站在客戶方面考慮才多兌付的。
實際上按銀行方面規定來說,徐老太這筆長達59年的5萬元存款只能拿到本息20元。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都有些氣憤難當,甚至覺得銀行是不是耍無賴。
人家存了將近60年的5萬元存款,到頭來竟然給人家50元,這難道不是“光明正大”的搶劫嗎?
其實,這事還真不是大家想的那麼回事?
銀行確實也是按照國家規定來的,並沒有公眾想象的那番,那麼徐老太這筆錢是怎麼回事?
為何存到銀行這麼多年不漲反而還縮水了?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勤家耐勞的兒媳婦
徐老太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
小時候因為國家處於舊社會之中,生活條件非常艱難。
等到了49年建國之後,因為國內開始步入和平的年代,所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好起來了。
但有過小時候的痛苦記憶,對於苦難徐老太是有著深刻體會的。
50年代左右,她結婚成了家。
一家人省吃儉用,再加上丈夫也比較吃苦能幹,因而家庭不僅在滿足平時花銷的情況下,還額外多出來一部分閒錢。
那個年代,但凡有點閒錢,人們的意識裡都是想要換成米面,油之類的,畢竟這些東西都是硬通貨,情況緊急時,有錢也買不到。
但徐老太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瞄上了當時的國家銀行。
她聽人說只要將錢存到銀行,不僅本金可以保證安全,還可以“像豬仔一樣,可以下小豬仔呢。”
這在當時的徐老太看來是天大的好事,因此,她不顧家裡婆婆跟丈夫的反對,執意將當時家裡的5萬元錢存進了銀行。
當時銀行工作人員給她辦理好存款業務後,給了她一張存款憑證,告訴她無論如何都要保管好存款,這可是將來用來領錢的證據。
因此,回到家後,徐老太便將存款憑證小心地放置在一個隱秘的盒子裡,放到櫃子裡鎖好。
此後,一家人像往常一年生活,甚至都忘記了還有這筆錢款的存在。
直到幾年後,徐老太的丈夫無意間提起這檔事來,她才回過神來,趕緊去找那張存款單據。
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無論怎麼找,她們都沒有能找到那張存單,別說櫃子裡,就是家裡各處都差點翻箱倒櫃好幾遍,還是沒能找到那張存單。
於是,萬般無奈之下,她們也就認了,權當沒有這回事,一家人照常生活著。
此後,長達幾十年裡,一家人都沒有離開過這裡。
期間,徐老太的婆婆走了,家裡的丈夫最後也走了,只剩下她跟兒子還有兒媳婦一家生活。
直到2001年,徐老太的兒子有了新的住處,一家人才考慮從這裡搬走,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在收拾家裡沙發桌椅的過程中,在桌子的夾縫裡,那張消失多年的存款單據又出現了。
兒子發現後,便看著有些銀行存款證明,但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憑證,只好趕緊交給母親鑒定是否真假。
這一下,徐老太一眼就認出了這是她當年存下那筆錢的證明。
她非常納悶,為什麼當年將家裡翻了遍都沒能發現,怎麼現在竟然出現了?
但既然有了,她也就沒有多想,於是,她趕緊拿著存證到銀行去取出這筆錢。
畢竟,這不是一筆小錢,按照她的想法,這麼多年過去了,本金跟利息一定不少了。
但結果卻大為出乎她的意料。5萬元變成5元
徐老太拿著憑據找到了銀行,網點工作人員看到老太太手裡的存款憑證後,都非常感到納悶又驚奇。
因為她們從來都沒有見過這種類型的存款憑證,但直覺告訴她們這不像是假的。
於是,工作人員只好拿著憑證找到了銀行行長,還別說,領導就是領導,行長一眼就看出這是早在建國初期第一批貨幣的存款憑證,肯定是真的,這沒有問題。
但問題在於這麼長時間了,誰也一時半會無法算清楚到底該兌換徐老太多少錢。
沒辦法,工作人員只好告訴徐老太讓她回家去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後續她們會盡快地算清楚,然後再聯系她來辦理。
看到工作人員的態度,徐老太放下心來,畢竟,這筆錢沒有打了水漂,國家還是認的,於是,她也就心滿意足回去了。
很快,銀行便通知徐老太過來辦理兌換事宜。
但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銀行表示,只能給徐老太兌換20元錢,而且這還是銀行方面為客戶利益考慮的結果。
5萬元錢到如今只換來5元錢,這放在任何人身上都覺得無法接受,想必大家一開始也會覺得是不是銀行方面故意想要賴掉這筆錢啊?
其實,倒不是這個原因。
真正的原因出在貨幣的比率方面,熟知我國貨幣歷史的人都知道,建國後國家第一批發行的貨幣面額都比較大。
1000元,5000元,10000元都有,而徐老太這種是屬於最大的,面額為50000元錢。
後來貨幣改革,人民幣面額也相應變小了,1分錢,2分錢,5分錢比比皆是,1元錢都稱得上巨款了,1分錢真可以掰成兩半花。
那麼這也就可以看出當初徐老太的5萬元錢。
並非我們現在想象的現如今的5萬元錢,更不要說80,90年代了。
那麼這也就不難得出銀行只能按照過往的規定來換算,最後得出之前的5萬元剦娘溇|裰荒芩闋5元錢,那這麼多年下來,本金加利息也不過20元錢。
雖然能夠解釋得通,但在徐老太看來,這肯定難以接受啊。
畢竟,在過去就是5萬元錢能買多少東西。
而現如今5萬元錢又能買來什麼東西,可以說跟以前比,這種購買力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因此,她沒有接受銀行方面的方案,雙方沒有談妥,事情也就不歡而散了。
徐老太雖然憋了一肚子氣,但也無可奈何,只得回到家繼續過她的生活。
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
到了2012年,徐老太的家裡出了大事了,兒子因為患病住進了醫院,急需一筆錢用來治病,而家裡的積蓄根本無法應對,情急之下,徐老太又想起過去那筆存款。
於是,抱著試一試的決心,她再次來到銀行,要求銀行按照當初存款上的數額給她如數兌換,利息什麼的她也就不計較了。
但很顯然,銀行方面是不能答應這種情況的。
於是,雙方再次發生了矛盾,而這次徐老太沒有妥協,她情急之下開始用手裡的拐杖試圖攻擊工作人員。
未果後,竟然一氣之下將銀行的大門給敲碎了一塊。
無奈之下,銀行只得將警方找來處理這件事情。最終的妥協
警方到來後,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處理,畢竟,銀行有人家的規定,他們也不能幹涉人家的工作。
於是,只好對徐老太好言相勸,希望老人家能夠接受這個結果,雖然這個事情確實讓人難以接受。
最後,一番相持下,徐老太在萬般無奈之下,也只好答應銀行的做法。
而銀行也出於客戶考量,最終給了徐老太50元錢。
事情到了這裡也就結束了,雖然這個結果對於任何人來說都覺得有些無法接受,而銀行方面也肯定認為自己按規定辦事,也問心無愧。
那麼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呢?
而且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這種事情還不斷出現過。
比如東北吉林的一位楊姓大爺,他曾經於1989年存入銀行1千元整,當時銀行承諾存滿三十年後,本金加利息,楊大爺可以得到整整36萬元。
可想而知,面對這個巨額的誘惑,楊大爺狠狠心就存進去了。
畢竟,那時候的一千元也並不是小錢,但誰知道,盼星星盼月亮,最後盼到存款日期到了,銀行方面卻告知他,只能取出4千元錢。
36萬元變成4千元,換成誰誰也無法接受這個結果?
但銀行方面也有說的,因為當初楊大爺選擇的那個存款項目後來沒有了,那麼楊大爺這筆錢也就只能按照固定存款來算,最終本金加利息也就只能給到4千元。
雖然,楊大爺有再多的不滿,但銀行方面確實有這個規定,至於沒什麼中間變換存款方式,楊大爺沒有知曉,銀行表示由於聯系不上楊大爺,因此也就只能按照最新的政策處理。
而最後,楊大爺也只能無奈地接受了這樣的解釋。
尤其是一些時間比較久的合同,一定要看看有沒有其它規定,以防中間銀行變換了業務自己還不知曉。
如果中間可能有變動的可能,也要看看合同是否是經過本人同意之後才可以生效。
否則,極有可能會在變動的情況下客戶自己毫不自覺。
畢竟,銀行工作人員都是給國家工作的,如果一旦聯系不上客戶,誰也不會主動非要找到客戶解釋清楚。
結語
任何國家單位其實本質上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雖然一些國有控股企業也需要盈利,也按照市場規則在運行。
但放到客戶身上,還是要從客戶角度出發,多為客戶利益考慮一些。
只有這樣,我想有些原本可以避免的矛盾就可以不再發生,那麼老百姓的幸福感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提升。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