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SP] 投資組合系列談 RRSP與養老金
很多朋友不了解退休儲蓄計劃(RRSP),平時太忙,也沒有認真的把這項儲蓄計劃當回事。加拿大今年的冬天格外溫暖,本該大雪紛飛的隆冬之際,卻溫暖如春,居然還可以穿著短衫運動,讓人們更加忘記已經到該購買RRSP的季節了。
投資RRSP or 拿政府養老金
RRSP從1957年開始在加拿大實施,至今已經近四十個年頭,當時設計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利用政府的稅務優惠最大限度的積累一筆退休金,緩解政府將來對二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這批孩子的養老需求。購買RRSP不但可以得到政府的退稅,投資的錢還可以免稅增長,這筆錢與其它需要納稅的投資比起來,增長速度要快的多。
但是,人們RRSP的購買動力普遍不足,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統計數字,每年有不足一半的加拿大人購買RRSP,另一半則什麼也不做。也許,這於加拿大的中低收入者偏多有關系,人們覺得購買RRSP要占用資金,又不能退很多稅,不如現在先花了痛快。
根據加拿大稅法的146條第二款(b4)的規定,RRSP到69歲時轉成RRIF,並且每年有最低取款要求。在此之前,如果支取RRSP則需要補稅,只有兩種情況可以例外,一是首次購買自住房的人可以從RRSP中支取20000加幣,以後分15年將這筆錢還回RRSP,而不需要補稅,稱為首次購房計劃(Home Buyer Plan - HBP)。另外一個例外是從RRSP中取錢讀書,有10000加幣的限額,分十年還回RRSP,也不需要補稅,稱為Lifelong Learning Plan - LLP。
所以,沒有以上兩項理由而提前支取RRSP的存款是要補交稅款的。那麼,另一個現象就更值得人們深思了。根據加拿大豐業銀行(Scotia Bank)的調查顯示,有近40%的RRSP儲蓄投資者,沒有任何理由,即首次買房或者去上學,也沒有到65歲退休時就會從自己以前存的RRSP儲蓄中提前取款。盡管這樣做會補很多稅,但是,人們還是大量取款。
如果是取款買房置業還可以理解,很多人取款純粹為了補貼家裡的日常開銷。這種提前消費退休金的做法,後果將非常嚴重。大多數參與調查的人們都認為,盡管花完了RRSP,可是,自己也照樣可以退休。因為,政府會給每個老人發養老金(OAS),沒有了RRSP,正好可以全額領到養老金。即使政府到時不能發出養老金,自己也可以再去打一份工!
很多事情誰也無法說清,而且即使清楚也未必就能做到。兒時,當我第一次在一個伯伯家看到他牆上裝裱精良的“難得糊塗”這幾個字時,覺得很奇怪,老師都教我們要作個聰明的孩子,這個人怎麼越老越想作個糊塗蟲呢?隨著生活的閱歷增加,很多明白的事情,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也要難得糊塗了。所以,年輕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就以現在的暖冬來講,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但是,誰都覺得天塌了有高個子的人去頂,反正輪不到自己。根據科學家的預測,北極的冰正在迅速熔化,速度之快,是工業革命以來兩百多年的總和,用不了50年,我們就會看到這個世界發生重大變化,希望電影“Day after tomorrow”所預測的不要真的發生,那樣的話,我們這一代將成為地球的終結者,並對大量物種的滅絕負主要責任。
加拿大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加拿大的老年人在過去25年裡增加了一倍,而且,人口的壽命在不斷增加,80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這些似乎與我們無關,大多數新移民都在30到50歲之間,年輕力壯,精力充沛。但是,當我們拿工資單時,發現最大的扣除項目就是稅,還有加拿大養老金(Canadian Pension Plan-CPP), 公司養老金(Registered Pension Plan-RPP),七扣八扣,自己到手的可支配資金少的可憐!由於加拿大是世界上少有的福利國家之一,醫療不需要付費,那麼,老年人的不斷增加,將帶來龐大的醫療開支,政府不能阻擋老人潮,要想維持收支平衡,只有拿我們開刀,增加工薪階層的稅賦。
我們移民加拿大,作為公民就要盡義務,交稅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以我們上面談到的養老金為例,其來源都來自於個人所得稅的稅款。換言之,我們工資的一部分為現在的老人家提供了安享晚年的經濟基礎,這也是我們能夠輕易拿到加拿大國籍的代價之一。要知道,在歐洲和美國,有多少同胞整天被身份問題折騰,大好青春時光都被漫長的等待熬幹了。如果您是個全心為他人著想,一心為公的人,完全可以不考慮減稅退稅的途徑。因為您所交的稅款,都被用到加拿大的老人身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當孝敬自己的長輩一樣。
但是,作為新移民,我們也應該知道,人生地不熟,自己在加拿大並沒有什麼根基。都為別人作了嫁衣裳,自己不作點打算,前途就渺茫了。以現在的情形看,過去的加拿大人不投資RRSP,等著拿政府的養老金,還挺有指望的,因為有我們這一大批勇於開拓的新移民。而貢獻了這許多稅款之後,誰來供養我們呢?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新一代更多的自豪感,誰還會移民到加拿大來呢?隨著新移民的不斷回流,我們背後的資源也越來越少,難道我們也等著拿虛無縹緲的養老金度日嗎?
RRSP,CPP,RPP,您的養老金到底在哪裡?
從我們養老的資金來源看,RRSP, CPP, RPP,存款、房子、分紅養老保險,您擁有哪一樣呢?大多數人擁有房子,認為將來可以賣個好價錢,套出現金來補貼老年生活。先不講您為這間房子所付出的代價以及相關的費用。就實際情況而言,我的一些老年客戶並沒有賣掉大房子,換到小房子安度晚年。因為,人沒有受不了的苦,只有享不到的福。當您住慣了大房子,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准,進入老年時,您更可能要提高生活水准。年輕時舍不得吃喝玩樂,老了還不彌補一些,這輩子才真是冤枉。所以,您的生活水平不可能下降,那樣會讓很多人有精神抑郁,對身心健康都不利。即使您真的超出凡人,可以換到小房子或者公寓,但是如果您選擇一個好的位置,並不一定會少支付房款,賣掉房子也不一定會為您提供更多退休金。所以,房子是您生活的享受,盡量不要與投資和退休聯系在一起,那樣會平添許多煩惱的。
CPP從設立以來,一直是加拿大老人退休資金的重要來源,養老金到年齡就發放,而CPP則是在年輕工作時,每年從工資裡貢獻出一部分聚集而成的。當時的貢獻率要求很低,只要將工資的3%存入CPP的資金儲備池中即可,而且還有一半是公司給提供的。但是,貢獻率經歷了一段平穩的時期後,在1990年以後,出現了大幅度的提高,1991年是4.6%, 1997年為6%, 2003則一下提高到 9.9%,強制貢獻率的提高,主要隱患來自老齡人口的增加。現在要求大家將收入的9.9%存入CPP,公司的雇員則由公司出一半,自雇人士則要自己掏出全部的9.9%。這樣的比例,已經比從前的要求高很多了,但是,還是不能完全解決老年人口從CPP中取款的洪流。CPP的投資以前主要在政府債券上,近些年債券利息出奇的低,收益僅僅是象征性的,管理者在提高貢獻率的同時,也將投資方向轉向回報高的投資產品,無疑將增加一點投資的波動。對CPP形成壓力的另一個原因是,很多人都提前從CPP中取款,而不是等到65歲,盡管提前取要少拿很多,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從60歲就開始拿錢。CPP的長期投資前景,主要取決於老年人口的數目和他們的壽命長短,從現在看來,人們壽命超過80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是當時設立CPP時沒有完全考慮到的因素。
退休的另一個來源是公司的退休金(Registered Pension Plan-RPP),一般會分成兩種計劃Defined Contribution(DC), Defined Benefit(DB)。過去DB計劃很多,因為這類計劃無論投資盈虧,都會按照您的工齡和貢獻數目給您穩定的退休金。而現在,越來越多的雇主不願意承擔任何風險,而是把投資的風險轉嫁給雇員,所以大量的計劃都是DC,即您投資多少,公司只管給您同樣的數目,然後將這筆錢投入DC退休計劃,至於投資盈虧,一律由雇員責任自負,將來可以拿多少退休金是未知數:虧了錢,您就少拿退休金,虧沒了,您就沒有退休金。很多朋友都是屬於DC計劃,他們只看到公司給了一部分錢到自己的養老金賬戶,卻從來不關心這些投資的回報如何,投資方向如何調整。我曾經見過有的朋友,聰明的一塌糊塗,技術上非常精湛,但是自己的公司退休金,自己的加上公司Match的,竟然一直放在Money Market上,幾年都沒有動過一下!
另外,很多朋友都沒有公司的RPP。根據統計局的數字,1991年,加拿大有45%的雇員有公司的退休金計劃,而目前,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了39%!這樣大比例的下降,主要是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連Match的一點錢也不願意出了,私企提供的RPP從當年的44%, 驟降到目前的30%左右。
那麼,更多的朋友剩下的唯一減稅手段和退休金積累就是靠自己購買的RRSP了,至於計算一下到底買房子還按揭合算,還是買RRSP合算,已經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現在的問題是您的退休資金的來源已經快枯竭了,就像我們的地球一樣被人們忽視太久,如果現在行動,多注入一分力量保持生態環境,我們就能有個美好家園。現在,多存點錢到退休儲蓄計劃,老年時就多一分依靠,多享受人生。而不顧一切都在眼前提前消費掉,我們將來退休了何以為靠,我們到何處尋找失落的家園!
(本文中所有數據來自Globefund.com, 本人不對數據的准確性負責,市場有風險,投資者慎重入市)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