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追蹤比特幣鐵粉:歷經3次暴漲暴跌 | 溫哥華財稅中心


[日常理財] 追蹤比特幣鐵粉:歷經3次暴漲暴跌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考慮到比特幣對現行法定貨幣的潛在沖擊,以及洗錢風險,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謹慎看待比特幣。展望2014年,比特幣的未來仍舊充滿懸念。

  2014 年1月,《比特幣》——中國第一本關於比特幣的經濟讀物由中信出版社印刷出版,這本書由壹比特數字科技首席執行官李鈞和巴比特論壇創始人長鋏等合著。在開 始創作之前,他們倆在現實生活中素未謀面,甚至觀點迥異,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彼此信任,以開放源代碼社區的方式共同創作。

  李鈞說:“我們可能是國內最早關注和參與比特幣實踐的一群人,從挖礦、交易、支付、傳播,到衍生市場。它不僅是一種金融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真實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軌跡。”


  相比之下,還是科幻作家的長鋏的想法更加“浪漫”:“20歲之前,我還能被第一推動、太空、量子論之類的科技名詞鼓舞;20歲之後,我發現,與其在文字中構思那些未來的場景,不如親自投身於一項足以改變世界的技術或思想,無論結果如何,這一過程著實美妙。”

  比特幣能否改變我們的生活軌跡,乃至改變世界?且聽它的“信仰者”是怎麼說的。

  我是“礦工”:

  挖礦技術宅男的信仰

  作為一名最底層的“礦工”,孫同學坦言:“這樣的投入產出確實有點低,但是‘挖礦’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不只是為了得到比特幣。”


  孫同學相貌清秀,白淨中略帶一點嬰兒肥。他是上海理工大學一名普通的大三學生,攻讀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英語雙學位。和大多數技術宅男一樣,在孫同學大學寢室的書桌上擺著一台電腦;不一樣的是,這不是一台普通的電腦,而是傳說中的“挖礦機”。

  孫 同學每天就是靠這台“挖礦機”獲得比特幣,2012年的時候,他斥資5000多元買了這台機器,“運氣好的話,現在一天可以挖到0.1個比特幣。”孫同學 說。從這個意義上看,他就是一名最底層的“礦工”。孫同學坦言:“這樣的投入產出確實有點低,但是,‘挖礦’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不只是為了得到比特 幣。”


  事實上,大部分比特幣追隨者對比特幣一知半解,甚至連中本聰——比特幣創始人的論文譯本都沒有完整讀過。對於“礦工”和“挖礦”也存在“誤區”,認為這是某種游戲項目或任務。

  其 實,“挖礦”這個名詞源於中本聰所謂的“計算散列值並對算出最終結果的人給予比特幣獎勵,該行為類似於挖掘黃金”的比喻。簡單地說,新的比特幣是通過運行 軟件制造出來的,從表象上看,這種貨幣供應機制與金銀等貴金屬貨幣的供應機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被形象地稱為“挖礦”,而挖礦的人則被成為“礦工”。

  用 李鈞的話說,“挖礦的本質就是爭奪記賬權”。在比特幣的世界裡,大約每10分鍾會在全網公開的賬本上記錄一個數據塊,這個數據塊裡包含了這10分鍾內全球 被驗證的所有交易,而確認這個數據塊的權利需要爭搶,每搶到一個新的區塊就允許獲勝者向自己的賬戶增加一筆金額作為獎勵。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掘 出第一個區塊鏈,最初的50個比特幣宣告問世。

  “發現新數據塊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個人計算能力與全網計算能力總和的比較之上的。”孫同學告訴記者,“隨著全網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強,‘單兵作戰’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要通過單個‘挖礦機’來獲得比特幣已經不可能。”

  由於早期參與者少,全網算力低,個人通過計算機的顯卡甚至CPU(中央處理器)便可輕易挖到比特幣。隨著大量“礦工”的加入,全網算力持續飆升,個人通過普通的計算機直接挖到比特幣的概率急劇下降,目前幾乎不可能。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
    評論1 游客 [水.此.五.明] 2014-02-13 13:54
    了解了它的後台老板是誰 你就知道它的未來了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