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發展:俄烏戰爭遺孀正在陷入撈女指控
俄羅斯軍人向俄媒Lenta.ru透露,在“特別軍事行動”前線,“黑寡婦”現象的確是士兵閒暇時談論的話題。
在一位代號“野獸 - позывной Бист ”的排長看來,這是戰爭中的感情形態:“前線士兵健康有錢,但長期缺愛,他們知道很多人跟他們談戀愛就是圖錢...還有一種是他們處在多重關系之下,愛妻子,但需要放松放松...”
他也發現,現在不少陣亡軍人的遺孀更關注撫恤金,而不是丈夫的生死:
“以前家屬打電話都是問屍體在哪兒,現在九成問的是賠償。”他補充道,自己親眼見過某個女性一年內嫁給了兩三個突擊兵。

在這種現實下,一場更廣泛的蕩婦捕獵運動也在俄羅斯賽博世界進行著。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發生在今年3月,34歲的Valeriya Beseda-Kalinochkina在丈夫陣亡40天後,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自己在馬爾代夫游玩的照片,盡管她跟丈夫結婚12年,有一個11歲的兒子,但仍然被用戶指責為“黑寡婦”:
“沒人比我們國家的烈士遺孀生活得更幸福了,她是好演員,沒有悲傷。”
“她同意讓男人去打仗,然後他死了,她就能找個有錢人幸福生活了。”
“她擺脫了可憐的男人,拿到了錢,去過有錢人的生活了。”

人們的憤怒與爭議,源自對“國家美德”的期待。
在蘇聯的戰爭敘事中,女性的忠貞與等待被升華為國家道德的象征。苦難是道德的代價,愛情則被重塑為對命運與體制的服從。電影、海報、歌曲共同構建了一個宏大的意識形態舞台,講述著同一個寓言:勝利終將歸來,女人必須忍耐——她們不提問,只承擔。
這種以犧牲與忠誠為核心的性別道德觀,深植於俄羅斯傳統價值體系,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的核心部件之一。因此,無論是嫁給士兵領取撫恤金的“黑寡婦”,還是與軍人共同生活多年後選擇離開的妻子,只要偏離了“苦難中的守節”這一范式,就會被視為對整個體制性秩序的背叛。
當國家用戰爭來定義忠誠,而市場卻將愛情異化為一種經濟籌碼,在這雙重結構中,所有相關的人都是被審視的“嫌犯”,活著的女人若不主動占據道德制高點,便隨時可能從“烈士遺孀”淪為“全民公敵”。在這樣的氛圍下,宣講道德、表演犧牲,成為女性自保的手段之一。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在一位代號“野獸 - позывной Бист ”的排長看來,這是戰爭中的感情形態:“前線士兵健康有錢,但長期缺愛,他們知道很多人跟他們談戀愛就是圖錢...還有一種是他們處在多重關系之下,愛妻子,但需要放松放松...”
他也發現,現在不少陣亡軍人的遺孀更關注撫恤金,而不是丈夫的生死:
“以前家屬打電話都是問屍體在哪兒,現在九成問的是賠償。”他補充道,自己親眼見過某個女性一年內嫁給了兩三個突擊兵。

在這種現實下,一場更廣泛的蕩婦捕獵運動也在俄羅斯賽博世界進行著。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發生在今年3月,34歲的Valeriya Beseda-Kalinochkina在丈夫陣亡40天後,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自己在馬爾代夫游玩的照片,盡管她跟丈夫結婚12年,有一個11歲的兒子,但仍然被用戶指責為“黑寡婦”:
“沒人比我們國家的烈士遺孀生活得更幸福了,她是好演員,沒有悲傷。”
“她同意讓男人去打仗,然後他死了,她就能找個有錢人幸福生活了。”
“她擺脫了可憐的男人,拿到了錢,去過有錢人的生活了。”

人們的憤怒與爭議,源自對“國家美德”的期待。
在蘇聯的戰爭敘事中,女性的忠貞與等待被升華為國家道德的象征。苦難是道德的代價,愛情則被重塑為對命運與體制的服從。電影、海報、歌曲共同構建了一個宏大的意識形態舞台,講述著同一個寓言:勝利終將歸來,女人必須忍耐——她們不提問,只承擔。
這種以犧牲與忠誠為核心的性別道德觀,深植於俄羅斯傳統價值體系,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的核心部件之一。因此,無論是嫁給士兵領取撫恤金的“黑寡婦”,還是與軍人共同生活多年後選擇離開的妻子,只要偏離了“苦難中的守節”這一范式,就會被視為對整個體制性秩序的背叛。
當國家用戰爭來定義忠誠,而市場卻將愛情異化為一種經濟籌碼,在這雙重結構中,所有相關的人都是被審視的“嫌犯”,活著的女人若不主動占據道德制高點,便隨時可能從“烈士遺孀”淪為“全民公敵”。在這樣的氛圍下,宣講道德、表演犧牲,成為女性自保的手段之一。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