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生育"來了,美國人依然不想生

2023年,美國人口出生率降至百年新低,政府一直考慮鼓勵生育的提案。
午夜時分,萬籟俱寂,Cici迎來一天中難得的寧靜時刻。她兩歲半的兒子此刻安然入睡,只是不知道能持續多久。盡管能在美國接觸到全球頂尖的醫療資源和看似優渥的育兒環境,但回想起過去的兩年多,她向《鳳凰周刊》坦言:“生娃會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正是這種感受,讓生育成為美國的老大難。2023年,美國人的總和生育率降至百年來新低,2024年雖稍有提高,但依然徘徊在紀錄低點附近。政府為此絞盡腦汁,兩黨甚至為此放下分歧,共同推出一部法案,要求私人保險公司全額支付所有與分娩相關的費用。這項被稱為“免費生育”的法案,旨在移除生育的直接經濟門檻。

美國生育率持續走低。來源:美國財政部
然而,美國民眾對此卻並不領情。社交媒體上,有網友直言:“他們(議員們)在用最錯誤的理由做正確的事。人口崩潰將持續下去,直到生活質量改善。”
“免費生育”能解決問題嗎?
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柯爾絲滕·吉利布蘭德(Kirsten Gillibrand)是這項《支持母嬰健康法案》(Supporting Healthy Moms and Babies Act)的共同發起人。該法案於今年5月21日提交參議院,其核心內容直截了當:強制要求私人保險公司全額承擔與生育相關的所有醫療費用。

民主黨參議員吉利布蘭德。
根據凱撒家庭基金會(KFF)的數據,在美國,懷孕、分娩和產後護理的平均費用高達18865美元,即使擁有私人保險,每個家庭平均需自掏腰包支付2854美元。對於孕期出現額外健康並發症、選擇高免賠額醫保計劃或遭遇保險缺口的女性來說,這筆費用則更為驚人,畢竟孕婦背負醫療債務的風險是其他同齡女性的兩倍。《支持母嬰健康法案》的初衷是要減輕美國家庭在生育過程中的直接經濟負擔。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