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最新研究:东亚国家生育率为何断崖下跌?

图源:Pixabay.com
近年来,东亚地区的生育率低迷在全球范围内格外显眼。2022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降至0.78,创下全球最低纪录。日本(专题)多年徘徊在1.3以下,中国2023年总和生育率低至1.2[1]。
虽说生育率下降是一个全球现象,但东亚国家普遍落入了人口学家定义的"最低生育率"(Lowest-low fertility,指总和生育率≤1.3)范畴,比更早完成现代化进程的西欧国家还低[2]。
在这些国家,生育率从高位急转直下用时不过一两代人。为什么东亚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如此之低、俯冲如此迅速?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在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决定一个国家的生育率稳定还是剧烈下行,真正关键的变量并不是经济发展本身,而是文化、特别是性别分工的转变,能否匹配经济变迁的速度[3]。
01
东亚的问题出在哪里?
生育率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外,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生育率下行。联合国数据显示,世界总和生育率目前约为2.27,勉强维持在更替水平(2.0)以上,这还是依靠尼日利亚等少数高生育国家“托底”的结果。
但这一趋势并不平均。戈尔丁在论文中比较了两组国家的生育率变化轨迹。第一组包括丹麦、法国、德国、瑞典、英国和美国六个国家,这些国家在20世纪经历了相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尽管其中夹杂着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到1970年代,这六国的总和生育率仍普遍维持在2.0上下。此后生育率缓慢下降,长期徘徊在1.6至1.9之间。
第二组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经济快速起飞。1970年代,这些国家的每位妇女一生仍然生育三个孩子以上,但进入1980年代中期后,这一数字迅速跌破更替水平,大多降至两个以下。到了1990年代中期,多数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已逼近1.3。

在短短二十年内,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下降幅度,已超过第一组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变化幅度。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南欧天主教文化与东亚儒家传统普遍重视家庭与生育,但这些国家却经历了更为剧烈、也更难逆转的生育下滑。
在很多公共讨论中,都把东亚的生育率下降归于高房价和工作压力,不过这些解释未必适用于同样出现这一现象的南欧国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同样难以充分解释生育率的持续下滑。这类理论通常认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进入劳动力市场,生育的机会成本也随之上升,女性会因此倾向于减少生育。同时,现代家庭更注重“孩子的质量”,资源投入增加,也压低了子女数量。


分享: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