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观众不爱看了?现实题材需对生活做"陌生化"处理 | 温哥华财税中心


观众不爱看了?现实题材需对生活做"陌生化"处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近期,一批现实题材剧集集中播出,既有刑侦题材的《刑警的日子》,也有女性题材《亲爱的仇敌》等,但是整体的评分却不高,大多是刚过及格线,有些甚至在及格线以下。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虽然评分并不一定代表剧集的真正水平,但是也反映了当前现实题材剧集的一些共性问题,值得细细思量。


如实反映就是现实主义吗?

在很多观众眼里,导演高群书是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特别是警匪题材作品高手。有些人评价《刑警的日子》是一部“很高群书”的作品。“很高群书”这句评语实际上有多重含义:是拍《征服》开这类警匪剧先河的高群书?还是拍《风声》将国产谍战剧拉升到一个新层次的高群书?还是拍《神探亨特张》用非职业演员玩“白描式”还原现实的高群书呢?

看完《刑警的日子》,我才知道“很高群书”是后一种,即回到了摇晃式镜头、原生态场景、生活化叙事和非职业演员的高群书。

这么拍有问题吗?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没问题,但是在警匪剧已经严重内卷的当下,这种手法显得非常吃力不讨好。


简单地说:观众不爱看,嫌太过平缓。



作品两集一个案子,照说是快节奏且带有“爽感”的,但就是让你爽不起来。


比如第一个案件,失足中年妇女因为几十块钱的争执被捅死。这本是当地社会新闻都不太关注的案件,整个案件侦破过程也非常顺利,但是作品就选择了这个案件作为全剧的引子,把镜头深入到了工地、城中村等原生态的脏乱环境中。编导还特意加入了失足妇女用这一谋生供养两个子女的情节,这就让一个带有“桃色”的谋杀案显得有些人文关怀。这样的笔法为后续的案件都奠定了一种基调——作品关心的并非探案本身,而是案件背后暴露出来的人性的沉沦与挣扎。

一些案件的作案动机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愣头青为了几十块钱捅死了警察,社会小混混因为看不惯富二代唆使小弟们捅杀富二代。这样的叙事,和当下刑侦剧集拍摄手法越来越注重精密的逻辑推理、复杂艰辛的破案过程有些格格不入。

这样反映生活有问题吗?没问题,但是它缺乏的是对生活的“陌生化”,没有提炼出有新意的形式。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