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元租"機械腿" ,外骨骼機器人開掘金時代?
在“無痛登山”“輕松拿捏”等宣傳語的助推下,外骨骼機器人不僅收獲了游客的好評,更在“五一”假期後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
A股市場中,諸如探路者、精工科技等多家公司提前布局外骨骼機器人領域。同時,多家投資機構迅速將目光投向這一賽道,行業內相關企業的融資事件開始密集出現。
近一周,長沙優龍機器人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級戰略融資。另一家外骨骼機器人企業傲鯊智能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彬復資本領投,老股東國儀資本加碼跟投。
一位負責智能硬件賽道的分析師表示,其所在的機構今年密集關注機器人相關的企業。“從具身智能到外骨骼,我們都在看。”談及外骨骼機器人的發展前景,他直言,該賽道未來的高度將取決於消費級市場的開拓成效。
圍繞這股熱度,不少企業在內部調整了產品方向,將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作為研發的重點之一。
早在2024年,傲鯊智能宣布在市場和產品戰略上做出重要調整,推進B端市場C端化,未來計劃形成B端、G端、C端“三條腿”發展的格局。
此前程天科技主要面向醫療和康養機構研發相關產品,今年3月份也首次推出了針對個人用戶的消費級外骨骼產品。
甚至戶外品牌也在試圖從中分一杯羹。此前,始祖鳥曾發布一款動力外骨骼產品“MO/GOTM外骨骼軟殼褲”,試圖通過電子供能和智能計算,增強徒步者登山時的腿部力量。而探路者也與邁寶智能聯合開發了外骨骼,支持登山助力與下坡緩沖。
上述從業者向Tech星球透露,企業之所以如此積極地調整產品方向,是因為看到了明確的消費需求。
在布局C端市場時,企業將核心消費群體聚焦於三大領域:熱衷徒步、登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體能漸弱的中老年群體,以及因運動損傷引起身體疼痛的年輕人群。“正是這些群體的現實需求,讓外骨骼企業選擇發力研發更貼合市場的消費級外骨骼產品。”
當資本熱潮遭遇現實隱憂
當下,外骨骼機器人的發展精准踩中多重時代風口,AI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疊加制造產業智能化升級浪潮的強力助推,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明新時代的到來。
根據調查公司ABI Research的研究,全球外骨骼機器人產業產值增長迅猛,從2020年的3.92億美元預計增至2030年的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3%;出貨量也將從2025年的10.7萬件增長到2028年的30.1萬件。
然而,撥開數據增長的光鮮表象,現實消費市場中的外骨骼機器人發展卻未達預期,距離真正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社交平台上,一位體驗了外骨骼輔助登山的消費者稱,在外骨骼機器人使用時,如果抬腿的角度和速度與設備運行節奏不一致,可能會被機器的力量破壞原有的重心。
社交平台上,一名體驗了外骨骼輔助登山的用戶分享稱,外骨骼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與預期存在差距。一旦自身抬腿的角度、速度與設備運行節奏不匹配,機器施加的外力極易破壞身體原有平衡,帶來安全隱患。
一位體驗者向Tech星球反饋,長期使用外骨骼產品會削弱身體自我感知能力,使人在運動時難以准確判斷自身承受極限,進而導致過度消耗。“停用設備後,身體明顯處於透支狀態,需要較長周期恢復。”
另一位因家人膝蓋問題購買了外骨骼機器人的消費者則表示,當下面向C端的產品,大都只是能夠輔助行動的電子機器,而非醫療康復產品,在使用上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控制力。
除了技術層面的不足,外骨骼機器人在C端市場的推廣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當前產品的舒適性與便攜性仍有待提升。上述租用產品體驗登山的游客稱,盡管產品重量在1公斤左右,但長時間穿戴仍可能帶來不適感。“機器和身體綁定的位置會出汗,也會感覺到很累。”
在安全規范方面,上述從業者表示,目前外骨骼機器人缺乏明確的行業標准,其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都需要經過更為嚴謹的評估。在他看來,僅僅是推動價格降低,遠遠不足以支撐外骨骼機器人在C端市場的長遠發展。
眼下看來,若想成為大眾生活的實用工具,外骨骼機器人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