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俄羅斯為何難從前蘇聯政治遺蛻中走出
俄羅斯在首都的紅場舉行“勝利日”閱兵。今年的閱兵既是俗稱的“大年”(逢五逢十的周年閱兵),又恰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周年,美國和烏克蘭重新搭建起抗鵝援烏統一戰線之際。因此讓這次閱兵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今天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聊聊俄羅斯的“勝利日”閱兵和相關歷史。

俄羅斯是一個奇葩的國家。一方面在盡可能擺脫前酥聯留下的“紅色印記”。例如推倒斯大林雕像,改變政治體制,修改地名,公布部分歷史事實,取締一些前酥聯的慶祝活動甚至政治清算等等。另一方面又在小心翼翼的保護前酥聯留下的部分政治遺產並引以為榮。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勝利日閱兵更像是一種信仰和精神鴉片。雖然1945年5月德國確實向美、蘇、英、法四國聯合投降,但最終只有酥聯(今天的俄羅斯)將“5月9日”作為國家級“勝利日”,並發展出每年閱兵的傳統。
有人會說,前酥聯是二戰勝利的最大功臣。證據就是前酥聯最早攻入柏林並一舉拿下柏林的標志建築國會大廈。那張酥聯紅旗飄揚在柏林國會大廈上的照片,也成為眾多宣傳海報和歷史教科書上的主要畫面。相關故事背景還被多次搬上銀幕和舞台。這也是數十年來最令俄羅斯人驕傲的歷史一幕。

但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以當時的酥聯,其實並不具備獨立戰勝和第一個攻入柏林的條件。這顆勝利的果實其實是被美、英、法盟軍聯手奉上的。1944年6月成功解放北非後,盟軍主力在法國諾曼底沿海登陸並開辟西線戰場。這時候的東線戰場上,得到了美國援助的酥聯正在准備開始大規模反攻。諾曼底登陸讓德國感受到直接的威脅。因為美英聯軍距離柏林比酥聯更近,德軍兵力被迫從東線調往法國,這就為蘇軍的大舉推進創造出絕佳機會。1945年2月各國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一致:戰後德國和柏林將被分成四個占領區。盟軍更關注德國南部和西部工業區的占領,尤其是萊茵河流域和南德經濟區。而柏林則被美國視作“價值不大”的目標。於是約定在德國統一前,柏林將由四國占領。德國被分裂,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與安全的必要條件”。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誰搶先攻入柏林,誰就會在戰後利益分配和話語權上占據優勢。如果按照蒙哥馬利元帥的構想率先對魯爾北面發起進攻,將占據進入柏林的最短路線。丘吉爾也非常希望英美盟軍能先於酥聯占領柏林。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考量,更有深刻的政治戰略意圖。因為丘吉爾在二戰後期已經對斯大林產生嚴重懷疑。他擔憂酥聯借“解放”之名,將整個東歐納入控制范圍。如果讓酥聯“獨占柏林”,則會讓酥聯在歐洲大陸占據主導地位。而歐洲人骨子裡是防范和看不上這些披著酥聯外衣的韃靼人的。
為了不使英法等國在未來歐洲安全秩序中失去平衡支點,丘吉爾傾向於以英美力量穩定德國、制衡酥聯。在1945年3月28日的電報中,丘吉爾向羅斯福表達:“如果讓俄國人搶先占領柏林,這場戰爭的政治勝利就不屬於我們了。”但是當時的美國總統不想破壞其與斯大林的親密關系,堅持用允許酥聯率先進入柏林換取日後蘇軍能對日宣戰。盟友的分歧和政治妥協讓丘吉爾感到無比憤怒和沮喪。最終,美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選擇放棄強攻柏林,轉而將其“交給”蘇軍。類似的蠢事,美國在歷史上幹了不止這一次。這一結果對戰後的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最終塑造了二戰結束後長達數十年的冷戰格局。

而彼時的希特勒依然堅信西方盟軍會與酥聯發生沖突,幻想與西方盟軍單獨和談。畢竟歐洲國家的血脈中總有扯不清理不明的關系。大家還都願意保留有那麼一點紳士風度。結果導致德軍將大量精銳力量部署在西線,使東線更加薄弱。這就間接加速了蘇軍的推進步伐。到了1945年4月,德國在戰爭資源嚴重枯竭,士氣低落,作戰意志大幅下降的境況下節節敗退。柏林戰役時,酥聯最高統帥部集中了3個方面軍,總共約250萬人、4.16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7500架飛機。兵力和武器數量已經遠超德軍。根據斯大林的指示,蘇軍不計傷亡地強攻硬打,力求迅速占領柏林。朱可夫甚至與科涅夫的部隊互相競爭,以求搶到首功。
說到攻占德國國會大廈,蘇軍的做法也非常酥聯。當時的國會大廈裡約有100名黨衛隊員。此外還有部分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和陸軍殘兵。根據蘇軍的戰後報告,核心守軍約300–500人,主要是集中於樓內狙擊和機槍陣地。加上外圍支援火力總計不超過1000人。按照蘇軍進入柏林後一路重炮開路的風格,完全不必付出太大的人員傷亡。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蘇軍為攻占國會大廈共動用了步兵3個團級單位,超過萬人和炮兵火力支援,在付出了近2,000條年輕生命的巨大傷亡後,最終耗費了將近3天才徹底占領。但是在蘇軍的戰爭字典裡,人命並不是太值得考慮的范疇。酥聯需要一場“劇場式的勝利”來宣告戰爭終結。
能夠如此對待己方士兵的生命,對待德國平民自然不會手軟。在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的柏林戰役期間,蘇軍大量使用重炮、火箭炮(喀秋莎)、坦克直射和空襲進行攻堅作戰。導致約有12萬平民死於戰火直接波及,以及因建築倒塌、火災、醫療崩潰和斷水斷糧等戰時人道災難。蘇軍進入柏林後發生了大規模的報復性暴行。包括:系統性的強奸、掠奪、暴力報復。其中女性受害人數極其龐大。歷史學家估算約有10萬至20萬女性遭受性暴力,其中大量人因羞辱、自殺或醫療條件惡劣死亡。
因為國會大廈是“納粹德國權力的象征”。所以斯大林將占領國會大廈視為“征服德國”的政治勝利。根據斯大林的要求:“要在柏林最具象征意義的地方插上酥聯紅旗!”所以在最後時刻,蘇軍政治部、戰地記者、攝影師都被要求就位。而那張最著名的照片是由酥聯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勒代(Yevgeny Khaldei)拍攝。照片後來被命名為《勝利的旗幟》。哈勒代事後坦言,這幅照片是受到美國著名攝影師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拍攝的《硫磺島升旗》的“啟發”。

1945年5月2日國會大廈被攻占的當日,戰斗已經基本結束,但是現場非常混亂。哈勒代為了拍出更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指導士兵重新表演了“插旗”的動作並拍攝了一組照片。哈勒代使用事先准備好的酥聯紅旗,並根據宣傳的需要,找了格魯吉亞裔蘇軍士兵梅利通·坎塔裡亞(Meliton Kantaria)和俄羅斯士兵米哈伊爾·耶戈羅夫(Mikhail Yegorov)共同完成。現場還有另外一名士兵,因為是政工幹部,所以被官方宣傳刻意淡化了。這張照片後來也被酥聯宣傳部門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作為照片前景的士兵手腕上帶著兩塊手表。被認為不符合蘇軍形象,所以被“修飾”掉了。其實最早版本的照片中,酥聯士兵戴了3塊手表。一只手腕上2塊,另一只手手腕上是1塊。這些都有真實歷史可查,並非我憑空杜撰。畢竟,蘇軍在進入柏林以後令人發指的掠奪和強奸並不算什麼秘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2022年大鵝軍隊入侵烏克蘭的時候會搶奪洗衣機作為戰利品。這些都是前酥聯的老傳統了。
1945年德國投降的歷史節點實際上有兩個時間點:5月7日,德國首先在法國蘭斯向盟軍(美英法)簽署了投降協議。但沒有到場的酥聯表現出極為憤怒,要求重新簽署。於是在柏林時間5月8日晚(莫斯科時間5月9日凌晨),德國再次在柏林簽署一份對酥聯“單獨有效”的投降書。就這樣,德國在2天的時間裡投降了兩次。所以,西方國家紀念的是5月8日“歐洲勝利日”(V-E Day),而前酥聯及現在的俄羅斯紀念的是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俄羅斯和歐洲形式上的“共同勝利”,實質上的“各自紀念”。

不把這段歷史講出來,很多人會以為蘇軍率先攻入柏林,全憑自己的實力。毫無疑問,前酥聯在二戰中為戰勝納粹德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付出了大量生命的代價。但也不應該忽視的是這些代價背後的真實歷史。
時間轉瞬到了葉利欽時代。酥聯解體後,葉利欽政府一方面極力去酥聯化、去意識形態化,試圖擺脫前酥聯的象征符號,卻刻意保留了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閱兵這一儀式性的政治遺產。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衛國戰爭勝利日已經被前酥聯描繪為民族精神的象征。這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少有的可以以領導者姿態站在“國際勝利者陣營”的高光時刻。作為一種全民共識,新生的俄羅斯政權更需要用其肯定自己繼承前酥聯衣缽的合法地位。所以,勝利日及其相關歷史就成為了俄羅斯從前酥聯政治遺產中保留的“選擇性記憶”。5月9日的勝利日紀念活動更是成為俄羅斯對外宣示“正義”和“國際反法西斯領導者”形象的重要窗口。對西方世界,尤其德國和東歐國家而言,反復提醒這一“歷史性勝利”還有助於俄羅斯維護其大國影響力。畢竟與酥聯當年的輝煌相比,如今的俄羅斯確實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神話”!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時刻,更需要用閱兵這種歷史儀式重新包裝出“俄羅斯的民族自豪”。讓俄羅斯人忘記因為侵略烏克蘭招致國際制裁後導致的經濟斷崖式下跌。因為這只是莫斯科認為的必要的“代價”。沉迷於戰爭的人們需要在再一次的群體狂歡中得到麻醉。
文章寫到這裡我必須說一句,對歷史最大的尊重就是展現一個真實的,不加修飾的歷史。我知道這篇文章很可能會再次招致無數攻擊。就像我五一期間寫的俄烏戰爭的文章後面,湧入的那些難以被稱為人類的生物。下面這些只是截取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或許今天的牠們會很開心吧。我希望牠們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地方叫海參崴!


在俄羅斯剛誕生的時候,勝利日活動是一個最低成本提升凝聚力,同時也是代表了最大公約數的國家象征。而對於因發動侵略戰爭導致陷入困境的大鵝來說,高調紀念勝利日讓世界感覺到的並不是在紀念和平,而是強調“俄羅斯贏了”。是一種帶有強烈的展示國家實力和戰爭潛力的目的,以及濃郁民族主義色彩的敘事。我覺得,無論是5月8日“歐洲勝利日”,還是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初衷都是為了“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讓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同時讓世界記住,侵略者是可恥的,下場也必然是可悲的!大鵝試圖用閱兵宣示武力威脅整個西方世界,只能落得一地雞毛。本質上不過是為侵略編造合法性借口,打壓國內反對聲音罷了。真正的勝利只會屬於熱愛自由的烏克蘭!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2025年5月9日,
俄羅斯是一個奇葩的國家。一方面在盡可能擺脫前酥聯留下的“紅色印記”。例如推倒斯大林雕像,改變政治體制,修改地名,公布部分歷史事實,取締一些前酥聯的慶祝活動甚至政治清算等等。另一方面又在小心翼翼的保護前酥聯留下的部分政治遺產並引以為榮。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勝利日閱兵更像是一種信仰和精神鴉片。雖然1945年5月德國確實向美、蘇、英、法四國聯合投降,但最終只有酥聯(今天的俄羅斯)將“5月9日”作為國家級“勝利日”,並發展出每年閱兵的傳統。
有人會說,前酥聯是二戰勝利的最大功臣。證據就是前酥聯最早攻入柏林並一舉拿下柏林的標志建築國會大廈。那張酥聯紅旗飄揚在柏林國會大廈上的照片,也成為眾多宣傳海報和歷史教科書上的主要畫面。相關故事背景還被多次搬上銀幕和舞台。這也是數十年來最令俄羅斯人驕傲的歷史一幕。

但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以當時的酥聯,其實並不具備獨立戰勝和第一個攻入柏林的條件。這顆勝利的果實其實是被美、英、法盟軍聯手奉上的。1944年6月成功解放北非後,盟軍主力在法國諾曼底沿海登陸並開辟西線戰場。這時候的東線戰場上,得到了美國援助的酥聯正在准備開始大規模反攻。諾曼底登陸讓德國感受到直接的威脅。因為美英聯軍距離柏林比酥聯更近,德軍兵力被迫從東線調往法國,這就為蘇軍的大舉推進創造出絕佳機會。1945年2月各國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一致:戰後德國和柏林將被分成四個占領區。盟軍更關注德國南部和西部工業區的占領,尤其是萊茵河流域和南德經濟區。而柏林則被美國視作“價值不大”的目標。於是約定在德國統一前,柏林將由四國占領。德國被分裂,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與安全的必要條件”。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誰搶先攻入柏林,誰就會在戰後利益分配和話語權上占據優勢。如果按照蒙哥馬利元帥的構想率先對魯爾北面發起進攻,將占據進入柏林的最短路線。丘吉爾也非常希望英美盟軍能先於酥聯占領柏林。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考量,更有深刻的政治戰略意圖。因為丘吉爾在二戰後期已經對斯大林產生嚴重懷疑。他擔憂酥聯借“解放”之名,將整個東歐納入控制范圍。如果讓酥聯“獨占柏林”,則會讓酥聯在歐洲大陸占據主導地位。而歐洲人骨子裡是防范和看不上這些披著酥聯外衣的韃靼人的。
為了不使英法等國在未來歐洲安全秩序中失去平衡支點,丘吉爾傾向於以英美力量穩定德國、制衡酥聯。在1945年3月28日的電報中,丘吉爾向羅斯福表達:“如果讓俄國人搶先占領柏林,這場戰爭的政治勝利就不屬於我們了。”但是當時的美國總統不想破壞其與斯大林的親密關系,堅持用允許酥聯率先進入柏林換取日後蘇軍能對日宣戰。盟友的分歧和政治妥協讓丘吉爾感到無比憤怒和沮喪。最終,美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選擇放棄強攻柏林,轉而將其“交給”蘇軍。類似的蠢事,美國在歷史上幹了不止這一次。這一結果對戰後的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最終塑造了二戰結束後長達數十年的冷戰格局。

而彼時的希特勒依然堅信西方盟軍會與酥聯發生沖突,幻想與西方盟軍單獨和談。畢竟歐洲國家的血脈中總有扯不清理不明的關系。大家還都願意保留有那麼一點紳士風度。結果導致德軍將大量精銳力量部署在西線,使東線更加薄弱。這就間接加速了蘇軍的推進步伐。到了1945年4月,德國在戰爭資源嚴重枯竭,士氣低落,作戰意志大幅下降的境況下節節敗退。柏林戰役時,酥聯最高統帥部集中了3個方面軍,總共約250萬人、4.16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7500架飛機。兵力和武器數量已經遠超德軍。根據斯大林的指示,蘇軍不計傷亡地強攻硬打,力求迅速占領柏林。朱可夫甚至與科涅夫的部隊互相競爭,以求搶到首功。
說到攻占德國國會大廈,蘇軍的做法也非常酥聯。當時的國會大廈裡約有100名黨衛隊員。此外還有部分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和陸軍殘兵。根據蘇軍的戰後報告,核心守軍約300–500人,主要是集中於樓內狙擊和機槍陣地。加上外圍支援火力總計不超過1000人。按照蘇軍進入柏林後一路重炮開路的風格,完全不必付出太大的人員傷亡。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蘇軍為攻占國會大廈共動用了步兵3個團級單位,超過萬人和炮兵火力支援,在付出了近2,000條年輕生命的巨大傷亡後,最終耗費了將近3天才徹底占領。但是在蘇軍的戰爭字典裡,人命並不是太值得考慮的范疇。酥聯需要一場“劇場式的勝利”來宣告戰爭終結。
能夠如此對待己方士兵的生命,對待德國平民自然不會手軟。在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的柏林戰役期間,蘇軍大量使用重炮、火箭炮(喀秋莎)、坦克直射和空襲進行攻堅作戰。導致約有12萬平民死於戰火直接波及,以及因建築倒塌、火災、醫療崩潰和斷水斷糧等戰時人道災難。蘇軍進入柏林後發生了大規模的報復性暴行。包括:系統性的強奸、掠奪、暴力報復。其中女性受害人數極其龐大。歷史學家估算約有10萬至20萬女性遭受性暴力,其中大量人因羞辱、自殺或醫療條件惡劣死亡。
因為國會大廈是“納粹德國權力的象征”。所以斯大林將占領國會大廈視為“征服德國”的政治勝利。根據斯大林的要求:“要在柏林最具象征意義的地方插上酥聯紅旗!”所以在最後時刻,蘇軍政治部、戰地記者、攝影師都被要求就位。而那張最著名的照片是由酥聯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勒代(Yevgeny Khaldei)拍攝。照片後來被命名為《勝利的旗幟》。哈勒代事後坦言,這幅照片是受到美國著名攝影師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拍攝的《硫磺島升旗》的“啟發”。

1945年5月2日國會大廈被攻占的當日,戰斗已經基本結束,但是現場非常混亂。哈勒代為了拍出更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指導士兵重新表演了“插旗”的動作並拍攝了一組照片。哈勒代使用事先准備好的酥聯紅旗,並根據宣傳的需要,找了格魯吉亞裔蘇軍士兵梅利通·坎塔裡亞(Meliton Kantaria)和俄羅斯士兵米哈伊爾·耶戈羅夫(Mikhail Yegorov)共同完成。現場還有另外一名士兵,因為是政工幹部,所以被官方宣傳刻意淡化了。這張照片後來也被酥聯宣傳部門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作為照片前景的士兵手腕上帶著兩塊手表。被認為不符合蘇軍形象,所以被“修飾”掉了。其實最早版本的照片中,酥聯士兵戴了3塊手表。一只手腕上2塊,另一只手手腕上是1塊。這些都有真實歷史可查,並非我憑空杜撰。畢竟,蘇軍在進入柏林以後令人發指的掠奪和強奸並不算什麼秘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2022年大鵝軍隊入侵烏克蘭的時候會搶奪洗衣機作為戰利品。這些都是前酥聯的老傳統了。
1945年德國投降的歷史節點實際上有兩個時間點:5月7日,德國首先在法國蘭斯向盟軍(美英法)簽署了投降協議。但沒有到場的酥聯表現出極為憤怒,要求重新簽署。於是在柏林時間5月8日晚(莫斯科時間5月9日凌晨),德國再次在柏林簽署一份對酥聯“單獨有效”的投降書。就這樣,德國在2天的時間裡投降了兩次。所以,西方國家紀念的是5月8日“歐洲勝利日”(V-E Day),而前酥聯及現在的俄羅斯紀念的是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俄羅斯和歐洲形式上的“共同勝利”,實質上的“各自紀念”。

不把這段歷史講出來,很多人會以為蘇軍率先攻入柏林,全憑自己的實力。毫無疑問,前酥聯在二戰中為戰勝納粹德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付出了大量生命的代價。但也不應該忽視的是這些代價背後的真實歷史。
時間轉瞬到了葉利欽時代。酥聯解體後,葉利欽政府一方面極力去酥聯化、去意識形態化,試圖擺脫前酥聯的象征符號,卻刻意保留了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閱兵這一儀式性的政治遺產。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衛國戰爭勝利日已經被前酥聯描繪為民族精神的象征。這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少有的可以以領導者姿態站在“國際勝利者陣營”的高光時刻。作為一種全民共識,新生的俄羅斯政權更需要用其肯定自己繼承前酥聯衣缽的合法地位。所以,勝利日及其相關歷史就成為了俄羅斯從前酥聯政治遺產中保留的“選擇性記憶”。5月9日的勝利日紀念活動更是成為俄羅斯對外宣示“正義”和“國際反法西斯領導者”形象的重要窗口。對西方世界,尤其德國和東歐國家而言,反復提醒這一“歷史性勝利”還有助於俄羅斯維護其大國影響力。畢竟與酥聯當年的輝煌相比,如今的俄羅斯確實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神話”!尤其是在今天這樣的時刻,更需要用閱兵這種歷史儀式重新包裝出“俄羅斯的民族自豪”。讓俄羅斯人忘記因為侵略烏克蘭招致國際制裁後導致的經濟斷崖式下跌。因為這只是莫斯科認為的必要的“代價”。沉迷於戰爭的人們需要在再一次的群體狂歡中得到麻醉。
文章寫到這裡我必須說一句,對歷史最大的尊重就是展現一個真實的,不加修飾的歷史。我知道這篇文章很可能會再次招致無數攻擊。就像我五一期間寫的俄烏戰爭的文章後面,湧入的那些難以被稱為人類的生物。下面這些只是截取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或許今天的牠們會很開心吧。我希望牠們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地方叫海參崴!


在俄羅斯剛誕生的時候,勝利日活動是一個最低成本提升凝聚力,同時也是代表了最大公約數的國家象征。而對於因發動侵略戰爭導致陷入困境的大鵝來說,高調紀念勝利日讓世界感覺到的並不是在紀念和平,而是強調“俄羅斯贏了”。是一種帶有強烈的展示國家實力和戰爭潛力的目的,以及濃郁民族主義色彩的敘事。我覺得,無論是5月8日“歐洲勝利日”,還是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初衷都是為了“共同努力維護世界和平,讓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同時讓世界記住,侵略者是可恥的,下場也必然是可悲的!大鵝試圖用閱兵宣示武力威脅整個西方世界,只能落得一地雞毛。本質上不過是為侵略編造合法性借口,打壓國內反對聲音罷了。真正的勝利只會屬於熱愛自由的烏克蘭!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