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八卦] 新教皇登基了 选举背后的八卦轶事
文艺复兴名厨巴托洛梅奥·斯卡皮在1570年的《烹饪艺术歌剧》中,就详细描述了为教宗庇护四世与五世服务时的严苛食物流程:食材检测、透明玻璃器皿、餐巾全面展开检查、食物从墙上的轮盘“ruota”转运进入,无人接触。
时至今日,这套防谍系统依旧被延续,只不过敌人从字条换成了芯片与Wi-Fi。
2025年,梵蒂冈的警戒手段更现代化了:所有智能设备一律封存、网络设备全面禁用。主教们不仅被隔绝于外界,也从内心与技术上被“净化”——以防外界干扰圣灵的指引。
权力在汤匙间流动
食物是语言,是仪式,是隐喻。
在2024年上映的电影《教宗秘密会议》中,有一个著名场景:主教们围坐在餐桌边,没人说话,眼神交汇却充满火药味,沉默仿佛比烟囱上的黑烟更令人紧张。
一盘意大利面,一勺汤,成了联盟与敌对的潜在信号。
这或许是虚构,但也贴近现实——“我吃什么、和谁吃、怎么吃”,都在宗教政治中代表着微妙的选择。
于是,很多主教在封闭开始前,都会抓紧“最后的盛宴”。
《观点》杂志曾报道,加拿大主教托马斯·柯林斯在某家意大利餐厅开玩笑说:“给我来一大盘卡邦尼意面吧,再过三天就只能吃面包和水了!”法国的让-路易·托朗则爱披萨和烤肉——这些“放纵”如同士兵上战场前的最后一杯酒。
一顿饭,浓缩着千年的宗教制度,这顿看似平淡无奇的饭,比我们所知的任何仪式都更接近信仰的本质:节制、敬畏、宁静,以及深埋在舌尖之下的抉择。

“我不想当教皇!”——1294年,塞莱斯廷五世的悲剧辞职
1294年,教皇位置空缺两年,枢机主教们迟迟不能达成共识。
最后,他们选择了年近80岁的隐士彼得·莫罗内。谁知,这位被尊为塞莱斯廷五世的老人,仅仅五个月后就选择辞职——他实在不适应复杂的教廷政治。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辞职文书竟由后来接任的教皇博尼法斯八世亲自起草。后者上位后随即将他软禁,并于次年“神秘死亡”。至今,历史学家仍在讨论:这位“辞职教皇”,是否其实是被政治势力“逼退”的。
西方教會的分裂(1378 – 1417 ...
“双胞胎教皇大战”——1378年西方教会大分裂
1378年,意大利籍的乌尔班六世被选为教皇,但其专断作风激怒了众多法国枢机。他们在法国阿维尼翁另立“克莱孟七世”,于是出现两个“教皇”。
更荒唐的是,这段分裂持续了近40年,甚至出现“三个教皇”各自自封、互相诋毁的局面。直到1417年康士坦茨公会议,才通过一场“全体辞职+重新选举”的方式恢复统一。
“雨水逼教皇”——1268年选举的奇葩解决方式
1268年,选举长达33个月仍无结果。选址地沃泰尔拉诺城的市民忍无可忍,将选举大厅封锁,还拆掉屋顶、断水断粮,用实际行动“逼宫”。
最终,枢机们只得勉强选出额我略十世,并从此确立“选举密闭制度”(Conclave),将选举制度正式规范化。
“最短命的教皇”——乌尔班七世的13天统治
1590年,乌尔班七世当选教皇,但13天后因患疟疾身亡,未能举行加冕仪式。
他的教皇任期创下历史最短纪录。他的唯一“政绩”,是成为第一个禁止在圣地吸烟的教皇。这一禁令引发争议,但也让人记住了这位“反烟草”教皇的短暂而清晰的主张。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