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八卦] 每一次重看,都被它強烈的情感震撼到崩潰
翻譯:Marc
校對:李秀麗
二戰後期,美軍轟炸機在日本各城市投放了大量凝固汽油彈,使城市變為一片火海。這些比易拉罐還長一點的炸彈,在落地前尾部都拖著長長的布條,看上去似乎很壯觀。
炸彈落地經過短暫的沉寂之後才會引爆,接著火焰便噴湧而出並迅速蔓延,以木質和紙質結構為主的日式民居根本無法抵抗這種襲擊。
《螢火蟲之墓》(1988)是一部動畫電影,它講述了兩個來自港口城市神戶,因炸彈轟炸而無家可歸的孩子的故事。

哥哥清太是個少年,妹妹節子大約五歲。他們的父親正在日本海軍服役,母親則不幸在轟炸中遇難;(鏡頭中)急救中心,清太跪在母親的屍體旁邊,她的身體已經被大面積燒毀。

他們的家、他們的鄰居和學校都毀於大火中。姑媽曾一度收留他們,然而她的供給卻極度苛刻。最終,清太找了一個可供兩人居住的山洞。他竭盡全力地外出尋找食物並應付妹妹有關父母去向的追問。

影片最初的鏡頭就已經告訴我們,清太死於一個地鐵站,所以我們很容易想到節子的命運;伴隨著清太的旁白,故事開始倒敘。
觀看《螢火蟲之墓》是一次極其強烈的情感體驗,它迫使人們重新審視動畫這種電影形式。在開創初期,絕大多數的動畫電影都是為兒童和家庭服務的「卡通片」。
後來的長片如《獅子王》、《幽靈公主》和《鋼鐵巨人》已然觸及了更為嚴肅的主題,而《玩具總動員》系列以及經典作品《小鹿斑比》更是有能令觀眾感動落淚的片段。
但這些電影的主題都嚴格控制在一個保守安全的范圍內:盡管催淚,卻不可悲。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