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八卦] 死亡中诞生爱的秩序:《破·地狱》及其"止血""催泪"的情感技术

《破·地狱》海报
其中,支持并助推着人物自然变化、使各种观念柔软如海绵一样充满了伸缩力与可塑性的,是电影对于“身体”的精彩调遣。实际上,身体不仅占据了绝大部分银幕的前景,而且已经深度参与叙事进程之中:作为殡葬业的“目标客户”,一具新身体的出现将为人物刷新任务命题;如何“超度”这些或鲜活或停止了呼吸的身体,则事关清理它们尚粘附着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与情感纽带;当它出现,联合面孔、眼泪、气味等众多形式,就此成为了一门比一般语言“更含混也更忠诚的语言”,这意味着身体正在以其独特的句法尝试沟通并提醒人们重新掌握它——毕竟,没有任何一种对死亡的解释比一副遗体更具权威性,那么为了处理它们,释放情感、直面丧失的“哀悼练习”成为必要。本文意在从《破·地狱》的身体视角出发,通过四次殡葬过程探讨道生、文哥代表的两种仪式观念曾如何争夺对死亡的解释权,而随着故事推进,昔日的矛盾被证明为莫须有,又最终反过来为形形色色的身体所包容。第二部分则着眼于死亡面向生者授予的“哀悼练习”,即哀悼是如何呼唤死者与生者的同时在场,并在二者的面孔交织之中完成自身。第三部分则试图证明,如果哀悼死亡包含了“释放情感”“直面丧失”两种关键环节,那么影片对喃呒师女儿文玥无意间的塑造,恰恰透露出了女性多血、多泪的身体内部天然蕴含的哀悼经验。
一、超度“死者”还是“生者”?——仪式观念与情感经济
喃呒师文哥的家族世代以入殓为业,到这一辈早已对传统丧仪的衣冠、形制、阵势了然于心,甚至“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也从未打破——“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他时刻提起的口头禅,为了维护它们,他严厉地拒斥所有不合礼数的决议,连儿女也不例外,俨然一副忠诚的卫道士形象。与此同时,秉持“微笑服务”的道生比照起来显然要亲切、讨喜得多,这一点实则离不开他昔日作为婚礼策划的职业习惯。道生巧妙地将“私人订制”的运营模式移挪了过来,仪式流程、棺椁材质乃至纪念品的一切需求皆以客户为先。这种理念不仅在替一位母亲花重金保存儿子尸体一事上初见成效,也很快凭借一种令人熟悉的“进步性”赢得了观众的认同。
之所以感到似曾相识,是因为“超度生者”的仪式观脱胎于今日的“情感资本主义”时代,在强调情绪价值的社会气氛中,情感正进一步成为虚拟货币,被纳入金钱交换的逻辑范畴。如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通过航空公司对女空乘的情感培训察觉到,这种情感劳动“要求一个人为了保持恰当的表情而诱发或抑制自己的感受,以在他人身上产生适宜的心理状态——就空乘而言,就是要让乘客产生在一个欢乐又安全的地方得到关怀的感觉。这种劳动要求意识(mind)与感受(feeling)之间的相互协调,有时还要利用自我的某种来源,即我们视作自身个性的深层且必要的部分。”当商业行为接管了情感的信号功能,道生深谙整场交易环节中,家属不断放大的情绪将影响丧仪的选择,而这正是他主要的盈利来源,因此,当第一位客户表示只想一切“按照去世兄弟的心意操办,钱并不重要”之后,他便根据死者的生平细节,针对性地推销起抚恤家属的相关产品,并且也格外乐意承接甄小姐离奇却出价不菲的心愿。


分享: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