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是谁挑起了俄乌战争?普京、泽连斯基还是拜登? | Finance


[拜登] 是谁挑起了俄乌战争?普京、泽连斯基还是拜登?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先声明一点:我不是俄粉,也无意为普京的侵略行径辩护。俄罗斯的战争罪行有目共睹,无需赘言。然而,我实在看不下去简中圈那些学者、大V和自诩高明的“专家”,他们造谣生事,为泽连斯基涂脂抹粉,把他捧成圣人,恨不得将所有罪责一股脑推给普京。这些人煽动情绪、编织单边叙事,只因这比讲述事实更能蹭流量、赚利益。他们的真实目的无非是博眼球、谋私利,而非追求真相。今天,我们就用事实揭开他们的面具,看看这群“公知”如何在铁证面前自取其辱。

俄乌战争自2022年爆发以来,网络上的争论从未停歇。简中圈的学者、教授、专家、公知乃至大V们几乎异口同声,将战争的罪魁祸首指向普京,指责他“挑起侵略战争”,并以各种头头是道的分析自诩高瞻远瞩。然而,真相果真如此简单吗?艾伦·J·库珀曼,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教授、军事战略与冲突管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其文章《可悲的是,川普在乌克兰问题上是正确的》中,以详实的历史证据和冷静的分析,撕下了西方叙事和简中圈“专家”们的面具,揭示了战争责任的复杂真相。让我们用事实说话,看看这些自以为是的“学富五车”之辈,如何在库珀曼教授的铁证面前哑口无言。

此文来自逢川必反的左媒《国会山报》,能如此放下身段肯定川普并说出俄乌战争的真相,这是破天荒头一回。目前简中圈里所有反川黑川的观点与资料基本都能在此媒找到背影与出处。文章《可悲的是,川普在乌克兰问题上是正确的》全文在本期公众号,随此文一同发布。


战争的开端:乌克兰右翼武装的“导火索”

简中圈的“专家”们常将俄乌战争的起点定为2022年2月24日普京的全面入侵,却对战争的深层根源视而不见。库珀曼教授指出,早在2014年,乌克兰内部的暴力事件就为冲突埋下了伏笔。他写道:“正如最近大量法医证据所证实,甚至基辅法院也确认,正是乌克兰右翼武装分子在2014年发动了暴力事件,并激怒了俄罗斯首次入侵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乌克兰东南部地区。”当时,乌克兰亲俄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在2010年通过“自由公正的选举”上台,得到东南部俄罗斯族人支持。2013年,他选择与俄罗斯而非欧洲经济合作,引发基辅Maidan广场的抗议。尽管抗议最初和平进行,但“2014年2月中旬总统最终做出重大让步,此后他们基本撤离”,局势本可缓和。然而,“俯瞰广场的右翼武装分子开始向乌克兰警察和剩余的抗议者开枪。警察向武装分子开枪还击,武装分子随后谎称警察杀死了手无寸铁的抗议者。”这一谎言点燃了乌克兰人的怒火,“他们涌入首都,赶走了总统,后者逃往俄罗斯寻求庇护。”


普京的回应是入侵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裂分子。库珀曼教授明确写道:“虽然这个背景故事并不能为俄罗斯的入侵提供正当理由,但它解释了俄罗斯的入侵并非‘无缘无故’。”简中圈的“专家”们,你们口口声声说普京“无端侵略”,可曾提及这“法医证据”和“基辅法院”的判决?你们的高谈阔论,是否故意忽略了乌克兰右翼武装挑起暴力的事实?库珀曼教授用权威数据打脸你们的片面叙事:战争的种子早在2014年就由乌克兰内部埋下,而非普京凭空捏造。


泽连斯基的“背信弃义”与挑衅

简中圈的学者常将泽连斯基塑造成无辜受害者,却对他的政策失误闭口不谈。库珀曼教授揭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违反与俄罗斯的和平协议,寻求北约军事援助和加入北约,这助长了战争的蔓延。”明斯克1和2协议(2014-2015年)旨在通过给予顿巴斯有限自治结束冲突,普京认为这“足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或成为北约的军事基地”。然而,“乌克兰七年来一直拒绝履行这一承诺”。泽连斯基更是在“2019年的竞选中承诺最终实施该协议以防止进一步的战争”,却“在赢得选举后食言了,显然他更担心的不是战争风险,而是在俄罗斯面前显得软弱”。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延伸阅读

    _RELATED_NEWS_MORE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Security Code *: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