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芯片霸主終將迎來的黃昏
三星遠遠甩在了身後,造成當前其芯片代工業務無法創造利潤反成拖累的尷尬局面。
對於英特爾這樣的行業巨頭,一兩次的決策失誤其實難以動搖其根基,可是在十多年的時間裡,重大失誤頻頻,最終導致這艘巨艦擱淺。
2021年,在經歷接連的失策後,英特爾終於醒悟,主動迎回工程師出身的基辛格。基辛格2009年曾被迫離開公司,他坦言:“看著英特爾的衰落和一些決策,既痛苦,又傷感。”時隔12年,基辛格成為英特爾史上第八位CEO。
上任之初,基辛格便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改革。他提出了一個IDM 2.0的設想,打開原先封閉的生產體系。為了重獲制造技術的領先地位,基辛格提出了“四年五制程”戰略,即從2021年到2025年,逐步攻克Intel 7、Intel 4、Intel 3、
Intel 20A和Intel 18A五個制程節點。
這三年間,基辛格還為英特爾拉來了巨額資金。據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規定,英特爾將享有高達440億美元的資助,用於在美國建設全新的芯片制造基地。
不過,這些年英特爾虧損越來越多,代工業務也沒起色。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英特爾連全球晶圓代工廠營收前10名都進不去。為此,基辛格不得不大幅裁員、出售不動產。
英特爾其實也不能埋怨基辛格,因為2021年交到他手上的英特爾,在時代前沿技術上已經落後了很多,未來轉型的陣痛將長時間伴隨著這個困頓的巨頭。
2.路徑依賴
迷信CPU和大公司病
回顧英特爾的幾次關鍵決策失誤,其實都逃不開幾個詞:路徑依賴、利潤率、保守、傲慢。
在業內人士看來,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英特爾在CPU和PC時代技術和市場優勢太明顯,躺著就能掙錢,因此變得缺乏進取心和創新性了。
濟容投資聯合創始人任揚對記者表示,英特爾在2018年前的制造工藝一直處於絕對領先的位置,就導致其設計部門過於依賴芯片制造部門的優勢,在產品設計上不夠創新和進取。
可以說英特爾在PC時代和CPU市場過於輝煌,形成了路徑依賴。“英特爾並不是沒看清時代發展趨勢,而是覺得發展新技術既耗力又費神,甚至影響公司利潤和動公司自己的奶酪。”長期跟蹤半導體產業的科技觀察者陳榮華告訴記者。
其實,早在1998年,英特爾推出了i740顯卡,發力新興的GPU市場,但很快將其束之高閣,因為英特爾沉迷於CPU領域的輝煌,認為CPU是計算的終極方案,GPU不過是視覺效果的點綴。
這種自信不是憑空來的。彼時英特爾憑借x86架構的處理器在PC市場上近乎壟斷,認為持續強化CPU就能持續領先。這一策略讓他們回避了短期風險,卻也錯失了長期回報。GPU市場的窗口期一旦關上,再想重返就變得困難重重。
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告訴記者,英特爾的問題很多,比如大公司病,比如對人工智能大趨勢的誤判等,最根本問題只有兩個:一個是董事會太短視了,缺乏耐心;二是走不出自己的背景,例如在AI領域,算力處理器是關鍵,但英特爾一直押注CPU,認為CPU才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它所有的收購和布局幾乎都是圍繞CPU展開,導致其在AI領域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張毅也認為,英特爾過高預判了PC的機會,忽視或是沒看到AI爆發的機遇和對AI技術路徑的學習。同時,在內部創新和人才布局方面,整體布局方向失調。尤其是對一些企業的收購,還有對外的資本投資,顯然都沒達到預期。
AI浪潮讓GPU市場煥發了新的活力,而英特爾的遲疑讓它徹底錯失了這個時代機遇。當英特爾意識到AI計算的重要性時,英偉達已成為不容撼動的領跑者。開發者、企業用戶,甚至整個行業的標准,都已被英偉達定義。
技術世界的規則殘酷且簡單:一旦掉隊,再想追趕就難上加難。
其實GPU和AI時代的趨勢英特爾也認識到了,但能否解決問題和抓住機遇是兩碼事,事實上,英特爾這艘巨艦尾大不掉,很難如臂使指,俗話說“船大掉頭難”。
“每一家成功公司都存在路徑依賴,面對市場變化,職業經理人往往傾向於打安全牌,將目標放在短期回報上。”陳榮華說,更不會動自己的奶酪和革自己的命。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這樣的關鍵失誤其實還有不少,比如英特爾因為不願采用最新的EUV光刻技術,導致其10納米產品晚於台積電兩年半才推出,此後在先進制程上,英特爾被台積電、對於英特爾這樣的行業巨頭,一兩次的決策失誤其實難以動搖其根基,可是在十多年的時間裡,重大失誤頻頻,最終導致這艘巨艦擱淺。
2021年,在經歷接連的失策後,英特爾終於醒悟,主動迎回工程師出身的基辛格。基辛格2009年曾被迫離開公司,他坦言:“看著英特爾的衰落和一些決策,既痛苦,又傷感。”時隔12年,基辛格成為英特爾史上第八位CEO。
上任之初,基辛格便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改革。他提出了一個IDM 2.0的設想,打開原先封閉的生產體系。為了重獲制造技術的領先地位,基辛格提出了“四年五制程”戰略,即從2021年到2025年,逐步攻克Intel 7、Intel 4、Intel 3、
Intel 20A和Intel 18A五個制程節點。
這三年間,基辛格還為英特爾拉來了巨額資金。據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規定,英特爾將享有高達440億美元的資助,用於在美國建設全新的芯片制造基地。
不過,這些年英特爾虧損越來越多,代工業務也沒起色。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英特爾連全球晶圓代工廠營收前10名都進不去。為此,基辛格不得不大幅裁員、出售不動產。
英特爾其實也不能埋怨基辛格,因為2021年交到他手上的英特爾,在時代前沿技術上已經落後了很多,未來轉型的陣痛將長時間伴隨著這個困頓的巨頭。
2.路徑依賴
迷信CPU和大公司病
回顧英特爾的幾次關鍵決策失誤,其實都逃不開幾個詞:路徑依賴、利潤率、保守、傲慢。
在業內人士看來,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英特爾在CPU和PC時代技術和市場優勢太明顯,躺著就能掙錢,因此變得缺乏進取心和創新性了。
濟容投資聯合創始人任揚對記者表示,英特爾在2018年前的制造工藝一直處於絕對領先的位置,就導致其設計部門過於依賴芯片制造部門的優勢,在產品設計上不夠創新和進取。
可以說英特爾在PC時代和CPU市場過於輝煌,形成了路徑依賴。“英特爾並不是沒看清時代發展趨勢,而是覺得發展新技術既耗力又費神,甚至影響公司利潤和動公司自己的奶酪。”長期跟蹤半導體產業的科技觀察者陳榮華告訴記者。
其實,早在1998年,英特爾推出了i740顯卡,發力新興的GPU市場,但很快將其束之高閣,因為英特爾沉迷於CPU領域的輝煌,認為CPU是計算的終極方案,GPU不過是視覺效果的點綴。
這種自信不是憑空來的。彼時英特爾憑借x86架構的處理器在PC市場上近乎壟斷,認為持續強化CPU就能持續領先。這一策略讓他們回避了短期風險,卻也錯失了長期回報。GPU市場的窗口期一旦關上,再想重返就變得困難重重。
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告訴記者,英特爾的問題很多,比如大公司病,比如對人工智能大趨勢的誤判等,最根本問題只有兩個:一個是董事會太短視了,缺乏耐心;二是走不出自己的背景,例如在AI領域,算力處理器是關鍵,但英特爾一直押注CPU,認為CPU才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它所有的收購和布局幾乎都是圍繞CPU展開,導致其在AI領域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張毅也認為,英特爾過高預判了PC的機會,忽視或是沒看到AI爆發的機遇和對AI技術路徑的學習。同時,在內部創新和人才布局方面,整體布局方向失調。尤其是對一些企業的收購,還有對外的資本投資,顯然都沒達到預期。
AI浪潮讓GPU市場煥發了新的活力,而英特爾的遲疑讓它徹底錯失了這個時代機遇。當英特爾意識到AI計算的重要性時,英偉達已成為不容撼動的領跑者。開發者、企業用戶,甚至整個行業的標准,都已被英偉達定義。
技術世界的規則殘酷且簡單:一旦掉隊,再想追趕就難上加難。
其實GPU和AI時代的趨勢英特爾也認識到了,但能否解決問題和抓住機遇是兩碼事,事實上,英特爾這艘巨艦尾大不掉,很難如臂使指,俗話說“船大掉頭難”。
“每一家成功公司都存在路徑依賴,面對市場變化,職業經理人往往傾向於打安全牌,將目標放在短期回報上。”陳榮華說,更不會動自己的奶酪和革自己的命。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