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芯片霸主终将迎来的黄昏
三星远远甩在了身后,造成当前其芯片代工业务无法创造利润反成拖累的尴尬局面。
对于英特尔这样的行业巨头,一两次的决策失误其实难以动摇其根基,可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重大失误频频,最终导致这艘巨舰搁浅。
2021年,在经历接连的失策后,英特尔终于醒悟,主动迎回工程师出身的基辛格。基辛格2009年曾被迫离开公司,他坦言:“看着英特尔的衰落和一些决策,既痛苦,又伤感。”时隔12年,基辛格成为英特尔史上第八位CEO。
上任之初,基辛格便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改革。他提出了一个IDM 2.0的设想,打开原先封闭的生产体系。为了重获制造技术的领先地位,基辛格提出了“四年五制程”战略,即从2021年到2025年,逐步攻克Intel 7、Intel 4、Intel 3、
Intel 20A和Intel 18A五个制程节点。
这三年间,基辛格还为英特尔拉来了巨额资金。据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规定,英特尔将享有高达440亿美元的资助,用于在美国建设全新的芯片制造基地。
不过,这些年英特尔亏损越来越多,代工业务也没起色。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英特尔连全球晶圆代工厂营收前10名都进不去。为此,基辛格不得不大幅裁员、出售不动产。
英特尔其实也不能埋怨基辛格,因为2021年交到他手上的英特尔,在时代前沿技术上已经落后了很多,未来转型的阵痛将长时间伴随着这个困顿的巨头。
2.路径依赖
迷信CPU和大公司病
回顾英特尔的几次关键决策失误,其实都逃不开几个词:路径依赖、利润率、保守、傲慢。
在业内人士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英特尔在CPU和PC时代技术和市场优势太明显,躺着就能挣钱,因此变得缺乏进取心和创新性了。
济容投资联合创始人任扬对记者表示,英特尔在2018年前的制造工艺一直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就导致其设计部门过于依赖芯片制造部门的优势,在产品设计上不够创新和进取。
可以说英特尔在PC时代和CPU市场过于辉煌,形成了路径依赖。“英特尔并不是没看清时代发展趋势,而是觉得发展新技术既耗力又费神,甚至影响公司利润和动公司自己的奶酪。”长期跟踪半导体产业的科技观察者陈荣华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1998年,英特尔推出了i740显卡,发力新兴的GPU市场,但很快将其束之高阁,因为英特尔沉迷于CPU领域的辉煌,认为CPU是计算的终极方案,GPU不过是视觉效果的点缀。
这种自信不是凭空来的。彼时英特尔凭借x86架构的处理器在PC市场上近乎垄断,认为持续强化CPU就能持续领先。这一策略让他们回避了短期风险,却也错失了长期回报。GPU市场的窗口期一旦关上,再想重返就变得困难重重。
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告诉记者,英特尔的问题很多,比如大公司病,比如对人工智能大趋势的误判等,最根本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董事会太短视了,缺乏耐心;二是走不出自己的背景,例如在AI领域,算力处理器是关键,但英特尔一直押注CPU,认为CPU才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它所有的收购和布局几乎都是围绕CPU展开,导致其在AI领域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张毅也认为,英特尔过高预判了PC的机会,忽视或是没看到AI爆发的机遇和对AI技术路径的学习。同时,在内部创新和人才布局方面,整体布局方向失调。尤其是对一些企业的收购,还有对外的资本投资,显然都没达到预期。
AI浪潮让GPU市场焕发了新的活力,而英特尔的迟疑让它彻底错失了这个时代机遇。当英特尔意识到AI计算的重要性时,英伟达已成为不容撼动的领跑者。开发者、企业用户,甚至整个行业的标准,都已被英伟达定义。
技术世界的规则残酷且简单:一旦掉队,再想追赶就难上加难。
其实GPU和AI时代的趋势英特尔也认识到了,但能否解决问题和抓住机遇是两码事,事实上,英特尔这艘巨舰尾大不掉,很难如臂使指,俗话说“船大掉头难”。
“每一家成功公司都存在路径依赖,面对市场变化,职业经理人往往倾向于打安全牌,将目标放在短期回报上。”陈荣华说,更不会动自己的奶酪和革自己的命。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这样的关键失误其实还有不少,比如英特尔因为不愿采用最新的EUV光刻技术,导致其10纳米产品晚于台积电两年半才推出,此后在先进制程上,英特尔被台积电、对于英特尔这样的行业巨头,一两次的决策失误其实难以动摇其根基,可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重大失误频频,最终导致这艘巨舰搁浅。
2021年,在经历接连的失策后,英特尔终于醒悟,主动迎回工程师出身的基辛格。基辛格2009年曾被迫离开公司,他坦言:“看着英特尔的衰落和一些决策,既痛苦,又伤感。”时隔12年,基辛格成为英特尔史上第八位CEO。
上任之初,基辛格便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改革。他提出了一个IDM 2.0的设想,打开原先封闭的生产体系。为了重获制造技术的领先地位,基辛格提出了“四年五制程”战略,即从2021年到2025年,逐步攻克Intel 7、Intel 4、Intel 3、
Intel 20A和Intel 18A五个制程节点。
这三年间,基辛格还为英特尔拉来了巨额资金。据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规定,英特尔将享有高达440亿美元的资助,用于在美国建设全新的芯片制造基地。
不过,这些年英特尔亏损越来越多,代工业务也没起色。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英特尔连全球晶圆代工厂营收前10名都进不去。为此,基辛格不得不大幅裁员、出售不动产。
英特尔其实也不能埋怨基辛格,因为2021年交到他手上的英特尔,在时代前沿技术上已经落后了很多,未来转型的阵痛将长时间伴随着这个困顿的巨头。
2.路径依赖
迷信CPU和大公司病
回顾英特尔的几次关键决策失误,其实都逃不开几个词:路径依赖、利润率、保守、傲慢。
在业内人士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英特尔在CPU和PC时代技术和市场优势太明显,躺着就能挣钱,因此变得缺乏进取心和创新性了。
济容投资联合创始人任扬对记者表示,英特尔在2018年前的制造工艺一直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就导致其设计部门过于依赖芯片制造部门的优势,在产品设计上不够创新和进取。
可以说英特尔在PC时代和CPU市场过于辉煌,形成了路径依赖。“英特尔并不是没看清时代发展趋势,而是觉得发展新技术既耗力又费神,甚至影响公司利润和动公司自己的奶酪。”长期跟踪半导体产业的科技观察者陈荣华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1998年,英特尔推出了i740显卡,发力新兴的GPU市场,但很快将其束之高阁,因为英特尔沉迷于CPU领域的辉煌,认为CPU是计算的终极方案,GPU不过是视觉效果的点缀。
这种自信不是凭空来的。彼时英特尔凭借x86架构的处理器在PC市场上近乎垄断,认为持续强化CPU就能持续领先。这一策略让他们回避了短期风险,却也错失了长期回报。GPU市场的窗口期一旦关上,再想重返就变得困难重重。
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告诉记者,英特尔的问题很多,比如大公司病,比如对人工智能大趋势的误判等,最根本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董事会太短视了,缺乏耐心;二是走不出自己的背景,例如在AI领域,算力处理器是关键,但英特尔一直押注CPU,认为CPU才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它所有的收购和布局几乎都是围绕CPU展开,导致其在AI领域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张毅也认为,英特尔过高预判了PC的机会,忽视或是没看到AI爆发的机遇和对AI技术路径的学习。同时,在内部创新和人才布局方面,整体布局方向失调。尤其是对一些企业的收购,还有对外的资本投资,显然都没达到预期。
AI浪潮让GPU市场焕发了新的活力,而英特尔的迟疑让它彻底错失了这个时代机遇。当英特尔意识到AI计算的重要性时,英伟达已成为不容撼动的领跑者。开发者、企业用户,甚至整个行业的标准,都已被英伟达定义。
技术世界的规则残酷且简单:一旦掉队,再想追赶就难上加难。
其实GPU和AI时代的趋势英特尔也认识到了,但能否解决问题和抓住机遇是两码事,事实上,英特尔这艘巨舰尾大不掉,很难如臂使指,俗话说“船大掉头难”。
“每一家成功公司都存在路径依赖,面对市场变化,职业经理人往往倾向于打安全牌,将目标放在短期回报上。”陈荣华说,更不会动自己的奶酪和革自己的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