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短剧要火?香港豪门先砸了1亿"刀" | 温哥华财税中心


[香港] 短剧要火?香港豪门先砸了1亿"刀"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投资短剧产业本质上是对人类注意力分配权的争夺。胜利者或许不是最会讲故事的人,而是最懂人性弱点的算法巫师。



文/每日资本论


短剧成了抢手货,香港豪门都开始重金下注。

2月上旬,部分媒体报道了,香港郑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郑志刚宣布联手瑞士投资机构JAKOTA Capital,以1亿美元注资进军全球短剧产业。

这位曾执掌新世界集团的地产大亨,在辞去家族企业要职后,首次将商业触角伸向文娱领域。这一动作不仅引发资本市场对短剧赛道的重新审视,更让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中国短剧是否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郑志刚的转型绝非偶然。作为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毕业生,他始终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从创立融合艺术与商业的K11购物中心,到成立C资本投资数字艺术与元宇宙项目,文化产业的基因早已深植其商业版图。此次选择短剧赛道,也可以认为是其个人志趣的延续,更是对市场风向的精准捕捉。

是的,短剧在中国的爆发式增长已是不争事实。根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总量。用户规模突破5.76亿,意味着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个是短剧消费者。这种以“单集2分钟、总长100分钟”为标志的碎片化内容形态,正在重塑全球娱乐产业的底层逻辑。


当然,郑志刚的布局暴露了他全球化的野心。通过与JAKOTA Capital合作成立的纽约实体公司Duanju Corp,他试图构建一个横跨东西方的短剧生态系统:将亚洲制作的短剧本土化后推向欧美,同时将西方内容反向输入亚洲市场。这种“文化转译者”的角色定位,暗合了TikTok在全球短视频领域的成功路径。

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短剧的商业模式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炼金术”。以《总裁的漂亮夫人》为例,这部由纽交所上市公司Mega Matrix出品的短剧,在北美市场创下月活超百万、充值金额破百万美元的纪录。

其核心秘诀在于:通过算法精准捕捉用户情绪点,在每集结尾设置强悬念,驱动观众为解锁后续内容付费。这种“即时满足+成瘾机制”的组合,正在颠覆传统影视的线性叙事逻辑。

请注意,千万不要只想着短剧只在娱乐领域发力。更大的野心是——将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人技术和好莱坞级特效,打造“下一代沉浸式内容体验”。这意味着短剧可能成为元宇宙入口的试验场——当观众通过AR眼镜观看2分钟短剧时,虚拟角色可以实时互动,甚至引导消费决策。这种“内容即服务”(Content as a Service)的进化,或将重新定义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