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電影上個十年的嘴替,過時在哪裡?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歷數了香港電影90年代以來的歷任銀幕嘴替()。但我想補充的一點是:這些嘴替們也各自代表著各自時代港片的想象力。
黃子華是2020年代的嘴替,這個時代的想象力,體現為我所定義的「喪類型」,體現為喪的情緒籠罩下的某種社會性的群體積極,體現為在各個角落觀察、發現和重新連接(rewiring)的行動力。
甄子丹是2010年代的嘴替,但只是三大嘴替之一,他和另外兩位嘴替郭富城、古天樂一樣,都體現為西裝革履的型男公務員形象,供職於香港社會的信譽機構:香港警隊與廉政公署(ICAC)。

2010年代的想象力,體現為那些高度地緣政治性(高度緊張甚至逼近窒息)的警匪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郭富城的《寒戰》系列、古天樂的《反貪風暴》系列以及甄子丹的《怒火·重案》。
這種想象力並未隨著某些現實事件戛然而止,但確實已經告一段落,其標志不止是黃子華和「喪類型」的崛起,還有這種想象力自身的告別戰:在2021年,《反貪風暴5》及《怒火·重案》的同步出現,尤其是陸志廉這個角色的死亡,宣告了2010年代想象力的完結。

《反貪風暴5》(2021)
我不否認這種想象力會隨時重啟,甄子丹最新的《誤判》就是一例,他的角色也從警察轉向了律政司檢控官。
但《誤判》無論如何都還停留在2010年代想象力當中,除了甄子丹仍然扮演前述的西裝革履的公務員形象之外,更在於這部電影的深層主題:香港的安全。
借助於一場栽贓性的誤判及其無罪辯護,《誤判》在某種程度上傳達了對過往某些事件的態度,且再次強調了官方意義上的「港人團結」。
在2010年代的想象力中,所謂的危險是四面八方的、滲透性的,而圍繞應對的態度,這類影片的想象中總會產生一種決然的分裂,一種可以稱之為「決斷主義」(decisionism)的分裂。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