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相關] 保險難求,有多少網約車正在"裸奔"?
保險公司會通過提高保額變相增加收費,“本來100萬元保額夠了,讓你買300萬元,每月保費增加了一千多元”。
沒了大鍋飯
多位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這是二次費改倒逼保險公司,對這些賠付率高的險種作出改變。
2022年12月3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等有關事項的通知》,執行時間原則上不得晚於2023年6月1日。
這次費改通過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財險公司定價自主權,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的浮動范圍由“0.65-1.35”擴大到“0.5-1.5”。
“過去新能源網約車一直是吃大鍋飯。”劉淙淙認為保險“費改”砸了這口大鍋,迫使保險公司必須要精細化管理了,“好車主”保費更低,“高風險車主”保費壓力上升。
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過去賠付率100%或105%,保險公司也可以保,原因是其他社會車險可以補一點利潤。“這樣利潤也有了,營收規模也大了”。可是費改之後,其他險種的折扣降了下來,整體利潤空間減少了。這種情況下,賠付率必須是低於80%甚至70%的業務,才被認為是可保業務。
在他看來,過去車企和網約車公司都在“薅羊毛”。網約車租賃公司對高風險司機沒有限制,一個司機哪怕發生10起事故,換一家公司還能繼續幹,沒有任何監測機制。
另一個原因是,保險公司失去了對維修成本的控制權,新能源汽車不像油車有副廠替代品,“許多新能源汽車承諾6年60萬公裡,或者8年80萬公裡的質保,但前提是必須到指定4S店維修。沖著質保,車主也必須讓車企薅這個羊毛,新能源汽車賣車不賺錢,但是修車賺錢。”劉淙淙說。
開源還是節流?
針對當下投保難的局面,自救已經成為網約車行業的共識。
過去一年裡,顧大松在行業協會內部組織了幾次討論,得出的結論是,“行業從業者特別是司機收入降低,勞動強度加大,導致車輛營運安全風險增大,同時行業保險產品沒有精細化分類,不同安全水平的駕駛員沒有區別對待。”
他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是加大行業風險減量的管控,如通過安全培訓、技術監測與幹預等工作實現風險減量。另外,和保險公司合作,運用科技手段區分不同駕駛員,開發精細化的商業性保險,實現獎優罰劣。最後,還要發揮行業力量,在共同推動行業風險減量工作同時,創新推動行業企業之間的互助保險建設。
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網約車分會秘書長殷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次網約車產業峰會上,幾家具備規模的網約車租賃公司已經和第三方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通過接入網約車公司運營數據,為租賃公司提供方案減少事故率。
第三方公司、網約車租賃公司和保險公司簽訂對賭協議。比如一輛新車保費一萬五,如果出險率降到了 85%以下,那麼保費可以降低到九千。每輛車剩下六千保費,由合作三方進行再分配。如果出險率沒有降到85%以內,那麼減量投入的成本由第三方公司自己承擔。
添慧保創始人張勝則期待更進一步,從保險制度上進行創新。他對美國網約車保險進行研究時發現,美國有針對網約車行業營運特點進行細分的保險。
張勝說,司機在打開Uber軟件前如果出險,使用的是自己購買的保險來賠償;正式接單後出險走的是Uber平台提供的保險;而在打開平台軟件到正式接單前的保險是需要購買一個類似國內的附加險,即可承保這一階段的風險。
國內的保險是一刀切,如果車輛跑過網約車,只要購買的是非營運險,不管是否處於營業狀態,出險後保險公司均不予賠付。可實際情況是,很多網約車也會被當成私家車使用,但是保險公司沒有對這一個細分行業進行產品創新。
他正在嘗試進行創業,計劃未來向監管部門申請中國網約車相互保險公司,能針對性地緩解網約車行業保險問題。
過去買保險容易,網約車租賃公司對這個話題並不感興趣。可是這次張勝在網約車產業峰會演講之後,有幾個租賃公司老板主動找到他談合作,通過像他這樣的第三方介入網約車公司日常經營,幫助他們減少事故,從而向保險公司爭取更優惠的保費。
張勝認為,保費上漲給了網約車租賃公司減少車禍的動力,“現在環境下,降本增效就是競爭力,一千台車一年省兩百萬元,就能決定一家企業的生死”。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車險價格不能無限上漲,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浮動。可為了覆蓋成本,沒了大鍋飯
多位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這是二次費改倒逼保險公司,對這些賠付率高的險種作出改變。
2022年12月30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等有關事項的通知》,執行時間原則上不得晚於2023年6月1日。
這次費改通過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財險公司定價自主權,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的浮動范圍由“0.65-1.35”擴大到“0.5-1.5”。
“過去新能源網約車一直是吃大鍋飯。”劉淙淙認為保險“費改”砸了這口大鍋,迫使保險公司必須要精細化管理了,“好車主”保費更低,“高風險車主”保費壓力上升。
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過去賠付率100%或105%,保險公司也可以保,原因是其他社會車險可以補一點利潤。“這樣利潤也有了,營收規模也大了”。可是費改之後,其他險種的折扣降了下來,整體利潤空間減少了。這種情況下,賠付率必須是低於80%甚至70%的業務,才被認為是可保業務。
在他看來,過去車企和網約車公司都在“薅羊毛”。網約車租賃公司對高風險司機沒有限制,一個司機哪怕發生10起事故,換一家公司還能繼續幹,沒有任何監測機制。
另一個原因是,保險公司失去了對維修成本的控制權,新能源汽車不像油車有副廠替代品,“許多新能源汽車承諾6年60萬公裡,或者8年80萬公裡的質保,但前提是必須到指定4S店維修。沖著質保,車主也必須讓車企薅這個羊毛,新能源汽車賣車不賺錢,但是修車賺錢。”劉淙淙說。
開源還是節流?
針對當下投保難的局面,自救已經成為網約車行業的共識。
過去一年裡,顧大松在行業協會內部組織了幾次討論,得出的結論是,“行業從業者特別是司機收入降低,勞動強度加大,導致車輛營運安全風險增大,同時行業保險產品沒有精細化分類,不同安全水平的駕駛員沒有區別對待。”
他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是加大行業風險減量的管控,如通過安全培訓、技術監測與幹預等工作實現風險減量。另外,和保險公司合作,運用科技手段區分不同駕駛員,開發精細化的商業性保險,實現獎優罰劣。最後,還要發揮行業力量,在共同推動行業風險減量工作同時,創新推動行業企業之間的互助保險建設。
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網約車分會秘書長殷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次網約車產業峰會上,幾家具備規模的網約車租賃公司已經和第三方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通過接入網約車公司運營數據,為租賃公司提供方案減少事故率。
第三方公司、網約車租賃公司和保險公司簽訂對賭協議。比如一輛新車保費一萬五,如果出險率降到了 85%以下,那麼保費可以降低到九千。每輛車剩下六千保費,由合作三方進行再分配。如果出險率沒有降到85%以內,那麼減量投入的成本由第三方公司自己承擔。
添慧保創始人張勝則期待更進一步,從保險制度上進行創新。他對美國網約車保險進行研究時發現,美國有針對網約車行業營運特點進行細分的保險。
張勝說,司機在打開Uber軟件前如果出險,使用的是自己購買的保險來賠償;正式接單後出險走的是Uber平台提供的保險;而在打開平台軟件到正式接單前的保險是需要購買一個類似國內的附加險,即可承保這一階段的風險。
國內的保險是一刀切,如果車輛跑過網約車,只要購買的是非營運險,不管是否處於營業狀態,出險後保險公司均不予賠付。可實際情況是,很多網約車也會被當成私家車使用,但是保險公司沒有對這一個細分行業進行產品創新。
他正在嘗試進行創業,計劃未來向監管部門申請中國網約車相互保險公司,能針對性地緩解網約車行業保險問題。
過去買保險容易,網約車租賃公司對這個話題並不感興趣。可是這次張勝在網約車產業峰會演講之後,有幾個租賃公司老板主動找到他談合作,通過像他這樣的第三方介入網約車公司日常經營,幫助他們減少事故,從而向保險公司爭取更優惠的保費。
張勝認為,保費上漲給了網約車租賃公司減少車禍的動力,“現在環境下,降本增效就是競爭力,一千台車一年省兩百萬元,就能決定一家企業的生死”。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