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 瘋狂入市、回調震蕩,看懂A股需要認清本質
在這個框架之下,如果要提高一個經濟體的資產價格,只有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讓資產在未來創造更多的現金流。
比如,讓房子的租售比變得更合理,讓物業租金增長;讓股票分紅翻倍,讓股市“鐵公雞”也能分紅;或者讓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或經營效率提升,創造更多的自由現金流。
顯然,這些提升資產未來現金流的辦法,要麼指向了宏觀層面的改革,要麼指向了微觀市場主體的創新,都是我們似曾相識的事物。
另一種方式是降低折現率。
折現率的本質是風險,如果風險越高,那麼資產價格也就越低。在所有的風險之中,政策的穩定性是極其重要的因子。在估值的時候,波動即是風險,當政策波動過大,風險隨即升高,折現率增大。最後,現金流折現之後的現值降低,資產也就不值錢。
全球投資者對一些欠發達經濟體,如拉美、東南亞的資產進行估值時,就會增加政策不穩定帶來的風險補償,從而拉低其資產價格。相反,對於治理良好、政策穩定的經濟體,則賦予較低的折現率,高估其資產價格。
顯然,折現思維包含了經濟領域很多重要的改革命題。從這種思維來審視中國資產的價格,遠比過度關注貨幣供應量的波動,更有價值。
目前,中國經濟各領域的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政策的可預見性和及時性也有目共睹。
中國資產的價值,不應該被低估。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