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相關] 劉亦菲代言螞蟻保:年輕人也開始買保險了
保費買一個安心。
這可能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心態。《2024年95後保障意識趨勢洞察報告》顯示,80%的受訪95後選擇在醫保之外加配健康險,30%的95後會選擇為父母投保商業險。螞蟻保平台的數據則顯示,三分之一的用戶在給自己投保的同時,也會為家人投保。
笑晶在28歲那一年就給父母投保了健康險,沒想到一年後派上了用場:母親被確診胰腺癌。為了專心陪媽媽看病,笑晶辭職當起了“全職兒女”,抗癌兩年多,她給母親理賠了36次共82萬。
02 從被推銷保險到主動買保險
有調研顯示,國內傳統保險公司的投保客戶,平均年齡為45歲,以40歲前後的客戶為主。而互聯網保險出現後,年輕人保障意思上升,接觸購買保險的渠道變多,變簡單。像姜陽、王念、笑晶這樣的85後、95後,是螞蟻保平台上的主力投保用戶。互聯網匯集了小而分散的保障需求,讓年輕保民的保險意識迅速成長,也讓保險行業的用戶結構逐漸年輕化。
與此同時,年輕一代保民的保險消費習慣,也和上一代截然不同。可以說,60後70後的商業險,多半是由線下代理人推銷而交易成功的。但年輕一代保民,尤其是通過互聯網購買保險的保民,大部分是主動發起和購買的。
無論在螞蟻保的平台上還是在社交媒體上,消費者主動搜索保險的意願正在變強,社交平台上關於“保險”關鍵詞的搜索,連續幾年都是成倍增長。比如,在螞蟻保平台上,最大的搜索詞是車險和醫療險,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在主動搜索、購買保險。
在保險這一類復雜決策的商品上,這一屆網友運用互聯網工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攻略閉環:他們通常會先去社交平台上查找相關產品或攻略,自己對比研究後,輔之以周圍朋友的一些經驗或評價,然後在專業平台上下單購買。
姜陽在買保險之前就上小紅書、知乎研究了兩三天。在各大平台上,各種達人會曬出各種購買保險的攻略,產品對比、保司介紹、避坑指南、理賠手冊,應有盡有。他在了解產品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還能順帶看一下購買過網友的真實評價或者理賠經驗。
姜陽的要求只有兩點:一是性價比要高,用小錢辦大事,只考慮醫療險,重疾、壽險現階段暫不考慮;二是希望在互聯網上直接購買,自己能掌握主動權,不要通過經紀人被動的推薦。反復研究後,姜陽再回到支付寶完成投保。

王念也是在看完那個熱搜後,先自行對比研究了一番,然後在支付寶上投保了人保健康承保的“好醫保”長期醫療險。
姜陽與王念並非個案,因為高性價比、投保方便、線上化理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線上買保險。而保險公司們,也看到了這一趨勢,越來越重視在互聯網平台上的經營,收獲新的業務增量。
03 越來越完整的互聯網保險體驗
在保險公司和互聯網平台的共同努力下,在互聯網平台上購買保險的體驗,也確實越來越透明和完善了。
除了購買方便外,像螞蟻保這樣的平台,也開始提供保險方案規劃、線上理賠服務,只不過,互聯網更多依靠的是技術解決方案,而不是人力。
去年4月,螞蟻保上線了智能保險配置功能“省心配”,姜陽輸入了年齡、預算、地區等信息後,“省心配”給他輸出了一個包含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與壽險的基礎配置方案。“如果對保險啥也不懂,也懶得去學習新知識,那就用這個最省心。”姜陽說。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95後王念,則是被一則熱搜觸動。2022年10月,王念刷微博時看到了#95後小伙患白血病2年理賠88次#的熱搜。他想到自己體檢時有幾個指標不正常,已有輕度脂肪肝和淺表性胃炎,再想想肩上還有上百萬的房貸,她覺得需要對沖下風險。一番研究之後,她在螞蟻保裡下單了好醫保長期醫療險,用一年三四百塊錢的這可能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心態。《2024年95後保障意識趨勢洞察報告》顯示,80%的受訪95後選擇在醫保之外加配健康險,30%的95後會選擇為父母投保商業險。螞蟻保平台的數據則顯示,三分之一的用戶在給自己投保的同時,也會為家人投保。
笑晶在28歲那一年就給父母投保了健康險,沒想到一年後派上了用場:母親被確診胰腺癌。為了專心陪媽媽看病,笑晶辭職當起了“全職兒女”,抗癌兩年多,她給母親理賠了36次共82萬。
02 從被推銷保險到主動買保險
有調研顯示,國內傳統保險公司的投保客戶,平均年齡為45歲,以40歲前後的客戶為主。而互聯網保險出現後,年輕人保障意思上升,接觸購買保險的渠道變多,變簡單。像姜陽、王念、笑晶這樣的85後、95後,是螞蟻保平台上的主力投保用戶。互聯網匯集了小而分散的保障需求,讓年輕保民的保險意識迅速成長,也讓保險行業的用戶結構逐漸年輕化。
與此同時,年輕一代保民的保險消費習慣,也和上一代截然不同。可以說,60後70後的商業險,多半是由線下代理人推銷而交易成功的。但年輕一代保民,尤其是通過互聯網購買保險的保民,大部分是主動發起和購買的。
無論在螞蟻保的平台上還是在社交媒體上,消費者主動搜索保險的意願正在變強,社交平台上關於“保險”關鍵詞的搜索,連續幾年都是成倍增長。比如,在螞蟻保平台上,最大的搜索詞是車險和醫療險,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在主動搜索、購買保險。
在保險這一類復雜決策的商品上,這一屆網友運用互聯網工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攻略閉環:他們通常會先去社交平台上查找相關產品或攻略,自己對比研究後,輔之以周圍朋友的一些經驗或評價,然後在專業平台上下單購買。
姜陽在買保險之前就上小紅書、知乎研究了兩三天。在各大平台上,各種達人會曬出各種購買保險的攻略,產品對比、保司介紹、避坑指南、理賠手冊,應有盡有。他在了解產品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還能順帶看一下購買過網友的真實評價或者理賠經驗。
姜陽的要求只有兩點:一是性價比要高,用小錢辦大事,只考慮醫療險,重疾、壽險現階段暫不考慮;二是希望在互聯網上直接購買,自己能掌握主動權,不要通過經紀人被動的推薦。反復研究後,姜陽再回到支付寶完成投保。

王念也是在看完那個熱搜後,先自行對比研究了一番,然後在支付寶上投保了人保健康承保的“好醫保”長期醫療險。
姜陽與王念並非個案,因為高性價比、投保方便、線上化理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線上買保險。而保險公司們,也看到了這一趨勢,越來越重視在互聯網平台上的經營,收獲新的業務增量。
03 越來越完整的互聯網保險體驗
在保險公司和互聯網平台的共同努力下,在互聯網平台上購買保險的體驗,也確實越來越透明和完善了。
除了購買方便外,像螞蟻保這樣的平台,也開始提供保險方案規劃、線上理賠服務,只不過,互聯網更多依靠的是技術解決方案,而不是人力。
去年4月,螞蟻保上線了智能保險配置功能“省心配”,姜陽輸入了年齡、預算、地區等信息後,“省心配”給他輸出了一個包含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與壽險的基礎配置方案。“如果對保險啥也不懂,也懶得去學習新知識,那就用這個最省心。”姜陽說。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