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相關] 大廠人花百萬買保險,失業後成負擔:像為保險打工

▲ 圖 / 《年會不能停》
雖然還在“船上”,但黃若唯已感受到周圍的波動:
最近,曾經帶她入行的引路人們,當年被她看作“指導人生的智者”,也曾是大廠高管,相繼找她幫忙介紹工作。她四處詢問,得到回復:“40歲以上的簡歷,大廠不可能收了。”
兩個月前,公司校招,只放出1個基礎崗位,居然收到了100多份海內外頂尖名校生的簡歷——這還是HR篩選一輪後的數字。黃若唯畢業於普通一本,怎麼看,這些人都比自己優秀。她挑不出來,最終決定忽略學歷,只看“有沒有崗位需要的一塊具體能力的描述”,招聘這才能正常進行。
在這家大廠工作5年,黃若唯換了5個領導,同期入職的人只剩下自己。處在被拋棄的恐慌中,買保險是大廠人緩解不安最有力的抓手。剛付完保險賬單,黃若唯像打了針雞血,熱情充盈身體。想到“保險這個東西,你活得越久,花的錢越值”,她買了普拉提課程、充按摩店會員,出門去做全身spa。兩個按摩師,一個按頭,一個按腳。
獨立保險經紀人君君上過一次培訓課。在那節課上,老師把中國社會分成5個等級,頭尾分別是高淨值人群和下沉人群,中間則是三個層次的中產:年收入10-30萬的小中產,30-100萬的典型中產,100萬以上的富裕中產。這些中產群體,有很大一部分由互聯網行業在過去十幾年裡造就,並恰恰好地根據入行時間早晚,順序地嵌進不同層級。老師說,友邦和明亞等高端保險在近幾年崛起,仰仗的正是以大廠人為代表的中產客戶群。
大廠人的不安,甚至改寫了保險行業裡的規律。小文說,她本來最不喜歡年輕客戶,一聽到保險兩個字,他們表現出的嫌棄,像遭遇了傳銷和詐騙。但她能理解,年輕本身就等於確定和安全,沒有風險意識的才是年輕人。但假如在年輕人前面加上限定詞“大廠”,情況就不一樣了。“不管我發什麼,大廠年輕人都會回復一下,不管買不買,至少想了解一下保險是個什麼東西。”
為身心兜底
過去二十年,互聯網行業用高飽和的工作、相應的高薪,與傳統行業劃清界限。各家大廠推出新型辦公節奏,“996”“007”“大小周”,重塑了一代人的生物鍾。
工作時,身體屬於大廠;生病了,責任由自己承擔。重疾險、百萬醫療險,往往是大廠人的入門保險,一旦生了重病,保險可以報銷部分支出,防止靠身體賺錢的大廠人看不起病,或是因病破產。
對這種消費型保險來說,買保險的精髓在“買”,而不在“保險”。比如楚藍根本講不清楚他那份一年1000多元的重疾險覆蓋了什麼,又能提供什麼,如何兌現。錢花出去的那一刻,扣款聲響起,在他的耳朵裡自動轉化:“嘀,您的安全感到賬了。”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