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比特幣再坐"過山車",誰在為瘋狂買單? | 溫哥華財稅中心


[比特幣] 比特幣再坐"過山車",誰在為瘋狂買單?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60天後,他覺得自己不一樣了。

和別人聊天時,張行舟會不經意把“比特幣”掛在嘴邊,說自己在做投資,賺了些錢,口吻帶著驕傲。為了配得上這份驕傲,他換上大牌衣服,買了新電腦,去高檔中餐廳吃飯。

2013年11月末,張行舟對外自稱“Smile”,取自偶像李笑來,並稱自己和那些圈內名人一樣,都是探索者。


金錢的刺激,讓他不斷沉迷其中,生活方式在之後的四年裡發生改變。

2013年末開始,他幾乎每天對著手機和電腦。最開始,面對漲跌不為所動。進入2014年,比特幣從千元美金跌破百元大關。K線圖上每一次微小的變化,都能被張行舟敏感地捕捉到。

這些瞬息萬變的力量,放大了他的焦慮,尤其是在跌的時候,他都會問朋友。一分鍾、二分鍾,朋友沒回,他實在等不及,就直接一個電話打過去,“你跑了沒?”

朋友告訴他,“急什麼,還早呢”。

張行舟說,這樣的焦慮持續了三四年。雖然賺了錢,但也曾陷入數月的失眠,需要靠服藥來與之對抗。

“穩賺不賠”的希望

現在說起來,張行舟之所以熬到現在,完全是因為“錢”。

他總拿那個“數錢”的故事來激勵自己。

2017年末,比特幣破萬美元。他取了零整不一的現金,足足20萬元人民幣,在女友租住的屋子裡,把錢鋪在地板上,又用掃帚把錢匯成一堆。

張行舟說,那是他第一次用現金來丈量房屋的平方數。

他當然也有虧的時候,比如一天虧幾十萬。不過,他有一套自洽的邏輯:把虧的錢當作以前掙來的,沒有傷本。“虧十萬,相當於白幹一陣;虧幾十萬,就是白幹幾個月。”

說服自己的理由是,比特幣始終是漲的。“你看,14年前要投入1萬塊買比特幣的話,現在能變成14億了。”


張行舟對金錢的欲望逐漸膨脹。2018年,他意識到,炒幣和挖礦都不是維持恒定收入的最好方式。圈內名人給了他參考的模式:有轉行賣課的,有建立付費群的,還有搭建平台的。

他選擇提供技術。他拉上了幾個做技術的朋友,做了一款炒幣機器人,用戶可以在此設定可自動交易的價位,不再需要24小時盯盤,收費為6800元/半年、8800元/年。張行舟說,目前用戶人數超過1.5萬,且在持續增多。

用戶名為黃學的投資者就在其中。

他家境不錯,有自己的寶馬車,手上有20來萬閒錢。與其說是想致富,不如說是他對重復工作的反抗,他不喜歡過那些坐在辦公室的日子。

他的本意是以此作為“保險”:自己能隨時調整交易,而機器人能省去他24小時盯盤的煩惱。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張行舟們”能提供“指導”。當時,在張行舟組建的群裡,有人轉發過這麼一個新聞,“比特幣有望漲超10萬美元(約合70萬人民幣)”。


黃學覺得自己趕上了風口,財富迅速累積到百萬。

他也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白天在辦公室裡渾渾噩噩,晚上就把自己丟進游戲裡,成為氪金玩家。他還愛上了銀飾,豪擲六萬,買一根高橋吾郎的羽毛飾品。

他原本堅信,這是一條“穩賺不賠”的路子。直到今年4月中旬,半個月的時間,他經歷了兩次暴跌,虧了近30萬。

眼看著自己的錢就這麼蒸發了三分之一,黃學有點不知所措。朋友勸說收手,他又有點猶豫:“等漲回來,就跑。”

至於什麼時候能漲,他把這個問題丟給了張行舟。

他說,張行舟沒直接回復,只丟出了幾篇文章,裡面講的是“比特幣減半後會大漲”。群裡有人回應,“這幾乎是鐵律。”

上癮的數字游戲

幾天之後的對話裡,張行舟說自己不太記得黃學發了什麼消息,大概知道又是個“失敗”的故事。

對他而言,黃學的故事只是幣圈故事的冰山一角,甚至根本不值一提。據Coin Glass數據顯示,2024年4月,虛擬貨幣市場共有7萬余人爆倉,爆倉總金額為15.06億元人民幣

張行舟說,自己多數時候都建議投資者做現貨交易,“有多少錢,做多大事。這樣,即便是虧損也不多”。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