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人均20元的骗局 盯上年轻大学生们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如今重新复盘,贝塔才发现骗子的破绽是如此明显:认真翻阅朋友圈就能发现,公务员身份是伪装的,对方甚至不一定上过大学;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是从她这里拿到采访提纲后到网上搜来的。但因为论文主题特殊,其他样本的回答也有不太切题的时候,所以当时贝塔在心里将对方的行为合理化了。

面对闪烁其词的访谈对象,大部分人可能会意识到不对劲。但对一个还没有社会经验,也无法预料人性之恶的大学生来说,当访谈对象的回答模棱两可,他们往往会认为是自己问得不好、主题太难回答,又或者觉得对方只是表达得不够准确,却极少质疑对方身份和话语的真实性。

本着对课题负责的原则,研究者本应对此受访者的信息多加追问。但要求网络上的陌生人证明自己,甚至提供身份证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究者们也往往不好意思去做。


毕竟相隔网线,出于理性的举动也容易被曲解。提供真实信息的受访者有可能会因为感觉到研究者的“不信任”而心寒,而想要刻意隐瞒的人,多的是办法掩饰自己的虚假信息。



在互联网的掩盖下,虚伪和真实只有一线之隔。(图/pexels)

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小田,她在线上招募某类软件的深度用户,还需要受访者提供确切的软件使用记录,但这并无法阻止骗子行骗。

骗子拿着别人的账号图片截图,将别人的使用方式套用到自己身上。直到访谈进行到30分钟时,小田发现对方前后回答的明显矛盾,追问之下,对方才不情不愿地拿出了自己几乎没有使用痕迹的账号。


小田失望地快速结束了访谈,对方却着急地问她索要报酬。“别人毕竟花了时间参加我的访谈,我真的不好意思一分钱不给。”思索再三,小田给他发了20元的红包,附带一条信息:“您是不是刻意隐瞒了自己并非深度用户?”

对方第一时间收下了小田的红包,骂了她几句,从此消失在她的好友列表。


“只能算了吧,跟他对质成功了又怎么样?数据还是不能用了。”小田无奈,“数额不多,就当买个教训。”



三年前,失业在家的嘉嘉为了搞点钱花,偶然加入了一个线上访谈的群聊,遇上招募信息和自己相符的帖子,她也会去报名参加。直到自己接触过的一名学生表示遇到了骗子,她才意识到竟然还会有人以此设局。

嘉嘉刚出社会工作时,曾经在郊外遇到一伙诈骗团伙,她现在想起来还会后怕。“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现在我有能力帮助别人,不希望让学生们像我以前一样孤立无援。”

最开始,线上招募访谈的人并不多,她和另一位女性管理员会自愿地在每个招募帖子下留言,让帖主注意筛选。后来女生准备考研,嘉嘉只能一个人继续工作,没想到这一做就是3年。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