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學習漢語的人突然大幅減少 原因值得警醒
教育協會、歐洲大學協會等機構的調查數據發現,不僅美國學生對漢語的學習興趣明顯下降,其他發達國家表現得更為糟糕。
比如根據高等教育統計協會的數據,2012年至2021年間,曾經告訴學生漢語將是“英國未來繁榮最重要的語言之一”的英國,大學裡錄取的漢語言課程學生人數下降了31%。
中國應該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他們接收的移民中的主要來源地。但當地人學習漢語的熱情也在急劇減少。2013 年至 2022 年間,新西蘭大學漢語言課程報名學生人數下降了 48%。2000年至2020年,澳大利亞大學學習漢語的人數減少了一半。
德國的情況在發達國家中可能最糟糕。數據顯示,德國大學生對漢語的興趣消失過半,2015-2021年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減少了51%。北歐國家的學者也報告了類似的趨勢。
臨近的日本,漢語曾經是大學生選修外語時僅次於英語的選擇,但如今對日本年輕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2015-2021年,日本學習漢語的學生減少了37%。
一個大的趨勢是,對外國語言的學習研究,在許多富裕國家正在全面下降。總的來說,學生正在遠離人文學科。但對漢語的興趣,消失得更快。比如,美國大學生學習漢語人數減少幅度超過了所有學習外語人數的總和。
毫無疑問,語言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藝術、軍事等影響力的綜合體現,從我們的媒體報道看,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漢語,為什麼對西方大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弱了,顯得與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格格不入?
一是西方公司中需要漢語的工作崗位開始減少。
大學生們選修外國語言的學習,一般基於受文化的影響,為了出國留學、移民,或者為了將來的工作需要而學習外國語言。
根據美國現代語言協會2016年對教育中介(幫助學生選擇機構的顧問)進行的一項國際調查,當時人們學習漢語的最常見原因是改善他們的就業前景。在當時,即使是學習掌握一點普通話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游說團體語言連接基金會(Language Connects Foundation)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5年,美國需要外國語言技能的職位數量增加了230%。當年的這份調查顯示,除了西班牙語之外,美國公司需要普通話的職位,超過了任何其他外語。企業工作崗位的需要,這是十幾年前漢語熱的原因,也是如今發達國家大學生對漢語的興趣持續減少的主要原因。
西方公司漢語工作崗位減少,與他們對中國的投資減緩,與中國的經濟交流趨於減弱、投資的重點轉移到中國之外有密切聯系。

二是具有雙語的中國青年的增加,可能削弱了西方大學生對需要中英雙語崗位的競爭力。
從199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進入歐洲、美加、澳新、日韓等發達國家學習,其中很多人學成後留在當地就業。中國孩子在八歲時就開始學習英語,有些甚至更早。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需要高水平的外語水平。這使得中國學生通常比西方學生具有更好的雙語能力,這無疑削弱了當地大學生對雙語崗位的競爭力,導致發達國家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減少。
三是科學技術的替代性也減少了對熟悉漢語勞動力的需求。
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直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企業單位收入對勞動力的需求。而隨著電腦、互聯網和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像谷歌翻譯和ChatGPT這樣的自動翻譯工具性能也越來越好,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需要低水平的漢語技能。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已經有 80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國證大數據綜合現代語言協會、高等比如根據高等教育統計協會的數據,2012年至2021年間,曾經告訴學生漢語將是“英國未來繁榮最重要的語言之一”的英國,大學裡錄取的漢語言課程學生人數下降了31%。
中國應該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他們接收的移民中的主要來源地。但當地人學習漢語的熱情也在急劇減少。2013 年至 2022 年間,新西蘭大學漢語言課程報名學生人數下降了 48%。2000年至2020年,澳大利亞大學學習漢語的人數減少了一半。
德國的情況在發達國家中可能最糟糕。數據顯示,德國大學生對漢語的興趣消失過半,2015-2021年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減少了51%。北歐國家的學者也報告了類似的趨勢。
臨近的日本,漢語曾經是大學生選修外語時僅次於英語的選擇,但如今對日本年輕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2015-2021年,日本學習漢語的學生減少了37%。
一個大的趨勢是,對外國語言的學習研究,在許多富裕國家正在全面下降。總的來說,學生正在遠離人文學科。但對漢語的興趣,消失得更快。比如,美國大學生學習漢語人數減少幅度超過了所有學習外語人數的總和。
毫無疑問,語言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藝術、軍事等影響力的綜合體現,從我們的媒體報道看,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漢語,為什麼對西方大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弱了,顯得與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格格不入?
一是西方公司中需要漢語的工作崗位開始減少。
大學生們選修外國語言的學習,一般基於受文化的影響,為了出國留學、移民,或者為了將來的工作需要而學習外國語言。
根據美國現代語言協會2016年對教育中介(幫助學生選擇機構的顧問)進行的一項國際調查,當時人們學習漢語的最常見原因是改善他們的就業前景。在當時,即使是學習掌握一點普通話也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游說團體語言連接基金會(Language Connects Foundation)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5年,美國需要外國語言技能的職位數量增加了230%。當年的這份調查顯示,除了西班牙語之外,美國公司需要普通話的職位,超過了任何其他外語。企業工作崗位的需要,這是十幾年前漢語熱的原因,也是如今發達國家大學生對漢語的興趣持續減少的主要原因。
西方公司漢語工作崗位減少,與他們對中國的投資減緩,與中國的經濟交流趨於減弱、投資的重點轉移到中國之外有密切聯系。

二是具有雙語的中國青年的增加,可能削弱了西方大學生對需要中英雙語崗位的競爭力。
從199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進入歐洲、美加、澳新、日韓等發達國家學習,其中很多人學成後留在當地就業。中國孩子在八歲時就開始學習英語,有些甚至更早。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需要高水平的外語水平。這使得中國學生通常比西方學生具有更好的雙語能力,這無疑削弱了當地大學生對雙語崗位的競爭力,導致發達國家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減少。
三是科學技術的替代性也減少了對熟悉漢語勞動力的需求。
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直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企業單位收入對勞動力的需求。而隨著電腦、互聯網和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像谷歌翻譯和ChatGPT這樣的自動翻譯工具性能也越來越好,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需要低水平的漢語技能。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