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这十宗罪,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10.搅乱舆论,阻碍追问
每一轮网暴的散场过后,只剩下一地鸡毛。但在不少重大事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并不只是网暴,事件本身总是在不断的对立和骂声中被模糊:
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的万字遗书中,曾经提到留守儿童、校园霸凌等问题;粉发女孩被网暴去世后,网络暴力的监管问题、维权问题也尚未得到更好的解决;而坠楼身亡的母亲背后,也有网友提问:能不能规范一下机动车进校园的制度?有没有办法更好地进行人车分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网络暴力,或许是让事件本身加剧演变、让当事人不堪重负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背后值得被关注和探讨的议题,在互联网上却时常处于缺位状态,这是因为要当“正义使者”很简单,但要沉下心来思考一件事,却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时间和注意力恰恰是互联网的奢侈品。
甚至是对于网暴本身的讨论也是如此——每一轮的网暴之后,都会有对于反网暴的呼声,但这一呼声,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平息。这一次不如想想,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图/《搜索》)
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讨论网暴,我们时刻重视网暴,我们必须反对网暴。
网暴的本质是人们觉得自己拥有可以随便对别人进行道德评判的权力,而反网暴就是告诉人们——你没有。
人在任何情境下,都没有随便审判别人的权力。
反网暴现在需要做的,除了平台端的治理外,就是全社会形成共识,通过教育体系将共识下发:你,不可以在网上乱说人;说人,你会被惩戒,会付出代价。
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和规训,人们才会逐渐在心里建起围栏,知道这件事是错的,就像知道不能乱扔垃圾、不能踩草坪、不能闯红灯一样,在打出每个字之前,都要想想代价。

(图/《三年A班》)
张静初好友、自媒体作家非非马认为人们在网络上很轻易就会“攻击”别人的一个原因,是对方在此刻是一个“抽象的人”。
“看不见具体的样子,也无法感知到对方具体的疼痛。不被看到的疼痛,就会很难唤起不忍,唤起同理心。”
但是我们能感到疼痛,才能保护心不陷落。穿越过伤悲,再向前一点;学着更多体会,再拥抱多一些。
我们都置身其中,无法视而不见。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