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Lipont Place力邦藝術港:活動場地租賃,拍攝場地租賃!

多人只知滕王閣序 卻不知滕王是誰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提到《滕王閣序》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吧,公元675年閻公為慶祝新修成的滕王閣,大宴四方賓客,席間王勃作序一首,自此名傳天下,不僅王勃的名氣達到了頂點,連帶著滕王閣的名氣也直上雲端。

王勃的《滕王閣序》名氣如此之大,流傳千百年後至今仍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提到這兩句詩我們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滕王閣,但氣勢恢宏的景象依然躍然眼前。




大街上隨便挑一人估計都能說幾句《滕王閣序》中的經典句子,甚至連《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也能談論一番,但要是問到其中的“滕王”,估計10個人中9個人都回答不出。

大家可有想過為什麼名氣如此之大的滕王閣,我們或多或少都能說出一點東西,但一旦問到滕王閣的建立者,我們的眼前就仿佛有一團迷霧,阻擋我們窺探他的真身。

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歷史上許多能夠名留千古的強人,或多或少都會幹過一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算沒有幹過什麼大事,但也總會在某一方面取得過別人無法達到的成就。



達到以上條件之人才有名留青史的可能性,無論做過的事是好是壞,就算是壞事做盡遺臭萬年,但也總歸是讓人們記住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滕王。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了解他沒什麼必要”,對於滕王而言這一句話足以概括了他的一生,沒有幹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做出什麼貢獻,硬要說貢獻的話就是建了幾座滕王閣來滿足自己,如此人物語文老師幹嘛要講?

“神”一般的人物

公元628年在一聲啼哭之中滕王出生了,唐高祖李淵給其取名李元嬰,是其第22個兒子,也是其最後一個兒子,當時的李淵已經是個將近60歲的老頭了,在此不得不佩服李淵的精力。

早在兩年前李淵的親兒子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他這個老爹給趕下了皇位自己當了皇上,李世民倒也沒有為難自己的親爹,只是自此之後李淵就被軟禁在了皇宮之中。





可能是深宮過於寂寞,李淵這位老兄也是覺得沒啥事可幹,大事自己已經沒資格參與了,白天也只能在宮中喝喝茶,曬曬太陽無所事事,晚上和自己的妃子們親熱親熱,由此尋求一種心理安慰。

於是經過李淵的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李元嬰出生了,這可把李淵高興壞了,本來李淵已經對生活放棄了希望,就在前途一片黑暗之時自己竟然有兒子了,老來得子如何能夠不高興。



李淵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中,將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小兒子,對李元嬰可以說是“要啥給啥”,反正李世民雖然把自己的親爹給軟禁了,但在各方面該給的東西也沒有苛刻。

由於不缺東西,李元嬰生活的那是相當不錯,從小就過著這種極度奢華的生活,長大後的品德又能好到哪裡去,不僅父親李淵對李元嬰好到離譜,就連哥哥李世民對李元嬰也是寵愛有加。



李元嬰的童年無疑是讓人羨慕的,我們只能說這位仁兄命好,在如此環境下李元嬰順利地成長到了8歲,這一年自己的親爹走了,永遠的離開了他,受盡父親寵愛的李元嬰有些不知所措。

親爹雖然無法再照顧李元嬰,但自己的親哥哥對他還是不錯的,公元639年,李世民封李元嬰為滕王,封地滕州,也就是如今的山東,這一年李元嬰才11歲,李元嬰也將從此開始自己讓人羨慕的生活。

李元嬰這位仁兄或許是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到了滕州後不久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波操作,這位“神人”在滕州僅僅幾年的時間,滕州就被這位仁兄搞得烏煙瘴氣,百姓們怨聲載道。





這位仁兄果然不愧是李淵寵出來的“好兒子”,他到封地後不久就開始大興土木,為自己建立行宮,這是一個年僅11的小孩幹的事嗎,為了給他修建行宮當地的百姓許多都被拉去當了苦力,你說百姓們能高興嗎?

如此大建了一番之後滕王的行宮就建好了,李元嬰給自己的行宮命名為“滕王閣”,這就是滕王建的第一座“滕王閣”,你以為這就完了,不,李元嬰在建完滕王閣後生活過得更加奢侈無度,許多官員都忍受不了紛紛給李世民上書。



而李世民對此竟然不管不問,都說李世民是明君,但看來他對自己的弟弟那是真沒話說,如此李元嬰就在滕州住了十多年,直到李世民去世後,他的兒子李治登基才對這位小叔叔采取了一些措施。

公元653年,李治實在是對這個小自己兩歲的叔叔忍無可忍,就下令將李元嬰給貶到蘇州去當刺史,到了蘇州這麼好的地方,李治原本以為自己的叔叔會有所收斂,結果還沒幾個月,當地的官員就將譴責滕王的折子遞給了李治。



李治無奈之下只好又將自己的叔叔給貶到了南昌,李元嬰在南昌絲毫沒有貶謫之人的覺悟,到了南昌之後就開始大興土木為自己建立行宮,對當地的百姓比在滕州時更加過分,甚至到了強征暴斂的地步。

還沒等李治反應過來,李元嬰這位仁兄就已經在南昌又建了一座“滕王閣”,也就是贛江邊上的那座,後來王勃就是在這座滕王閣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你以為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接著往下看。




知道不如不知道

李治實在是受不了滕王,以前是看在自己父親的面子上,外加李元嬰又是自己的親叔叔,對他也不好太過分,就一直放縱他,終於李治看到李元嬰在南昌的所作所為,徹底看清了自己的親叔叔。



公元662年,李治下旨將李元嬰貶到隆州,隆州是哪呢,在唐朝一般官員貶謫都去這裡,隆州就是今天的四川閬中,到了這李治覺得自己的叔叔肯定做不了什麼了,結果李元嬰接下來的操作讓李治簡直無語。



李元嬰終於放棄了自己在南昌建立的行宮,萬分不舍地前往了新地方隆州,李元嬰當然也知道隆州是什麼地方,但他似乎並沒有感到消極,因為接下來李元嬰竟然在隆州開始了游山玩水的幸福生活。

隆州多有大山,但是卻相當的荒蕪,許多人到此之後都會抑郁而終,而李元嬰卻把這塊地方當作風水寶地,這裡山高皇帝遠,李治想管也管不到他,李元嬰很快就在隆州玩的不亦樂乎。



沒過多久,李元嬰就在當地征集工匠,開始了自己建造行宮的生活,終於公元679年,在嘉陵江邊又建立了一座規模甚大的行宮,取名“滕王閣”,這是他建立的第三座閣樓,後來杜甫就曾在此作詩。

此後李元嬰又在閬中玉台山建玉台觀和滕王亭,建造狂人李元嬰似乎也就這麼多的本事了,他基本上每到一處地方都會為自己建立宮殿,除了在蘇州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來不及操作,其他地方基本都有他所建造的東西。



用“放蕩不羈”來形容李元嬰是很貼切的,他雖然一路遭遇貶謫,但是他似乎從來沒有覺得這是皇帝對他的懲罰,相反他每在一個地方總會搞出一些事情,也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大事,但百姓們對他卻是憤恨不已。


為什麼說知道李元嬰還不如不知道這個人呢,那是因為這家伙實在是沒什麼值得人們稱贊的地方,相反他的所作所為也不是一個好榜樣,更不值得人們向他學習,但我們知道接下來的事情就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了。





公元684年李元嬰在梁州去世,大家看到這句話是不是覺得很平常,但這位仁兄可是經歷了3位皇帝,直到武則天登基後,才在梁州壽終正寢,大家要記得壽終正寢四個字,看到這四個字大家還認為李元嬰平常嗎?

李元嬰的一生做過這麼多民怨極大的事情,不僅沒有得到處理,反而還達成了壽終正寢的成就,如此一人讓我們如何學他,難道說壞事做盡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嗎?



後面還有更離譜的事情,武則天登基後李元嬰還曾擔任梁州都督,在唐代這可是從三品的官,大家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議,後來李元嬰去世後,朝廷又給他追贈司徒,將他陪葬於獻陵,也就是他老爹的陵寢。

如果說換一個人這可是十分了不得的成就,但將這些放在李元嬰的身上是不是讓人大跌眼鏡,無論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還是後來的女皇武則天無疑不是變相地“保護”滕王,如此人實在是沒有讓語文老師講解的必要。



影響價值觀

我們在學習《滕王閣序》的時候,正是未成年的時候,這文章雖然是好文章但滕王這個人實在不是一個什麼值得學習的人,滕王的一生基本都在享樂,而且還有強硬的後台。

雖然滕王這位仁兄一直被貶謫,但是對於他的所作所為幾位皇帝均沒有采取什麼措施,甚至連懲罰也沒有,這種對百姓強征暴斂,胡作非為的人物如果過早地讓孩子們學習,可能影響他們的價值觀。





加上滕王本來就沒有什麼太大的貢獻,語文老師完全可以跳過這個人,而且知道滕王與否對於考試無關緊要,更不會有人考滕王的生平事跡,所以我們只需要了解滕王閣足以,對於滕王這個人不知道更好。

後世說滕王善於作畫,甚至還開創了一個畫派,但是在正史當中關於滕王的記載並沒有提到,我們且不論是真是假,這些內容對於《滕王閣序》的學習無關緊要,老師也沒必要浪費口舌。



最關鍵的問題是李元嬰的作風很差,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不說,當地百姓的呼聲也沒有得到回應,這就是最不值得學習的一點,如此人物容易讓孩子們走上歪路,有可能會在他們心中留下“即使胡作非為,也沒人可以奈何我”的錯覺。

還有一點就是就是關於權勢的問題,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場面並不少見,皇帝對自己的親人也是頗為偏袒,老師如果講解滕王的話,無可避免地會講到關於權勢的問題,容易誤導孩子們。



結語

我們只需要記住《滕王閣序》就可以了,能夠流傳千古的名篇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成就的,而關於滕王本人是不值得大家學習的人物,他也沒有什麼亮點留給大家深刻的印象,語文老師不講是明智的。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